中國人對生存狀態的追求是“有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總喜歡在門上貼“福”字,追求的就是“五福臨門”。
那么,幾乎人人皆知的“五福臨門”到底是哪“五福”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尚書·洪范》里對“五福”就有明確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壽,就是長壽,就是要活得久。
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有錢,而是對財富的滿足感。無論擁有多少錢,只有真正地擁有對財富的滿足感,才稱得是“富”。
康寧,既要身體健康,又要內心安寧。
攸好德,遵循美德,受人尊敬,被人做為榜樣追隨和效仿。我們常說“道德”,“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德”是順應規律的行為規范體系,按照正確的行為規范做事、行事有敬畏心就是有德,否則就是“缺德”。
考終命,當生命走到終點時就象一場重大的考試,能否心懷坦蕩、不后悔、不內疚、不遺憾,照顧好需要照顧的人,安排好身后事,這就是考終命。
《洪范》原是商周時期貴族政權總結出來的統治經驗,即統制大法。“洪”的意思是“大”,如“洪水”、“洪荒之力”等等。“范”的意思之一是鑄造器物的模具,如“錢范”。從財富管理的角度,“洪范”可以理解為是財富管理最高標準,而其中的“五福”,就是中國人對財富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從人壽保險的角度講,擁有一套專業而完善的保險體系,讓自己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體面而有品質地活得夠久,即為“壽”;有一筆與生命等長的現金流,讓自己在需要用錢的時候剛好有一筆夠用的錢,內心對財富有滿足感,即為“富”;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定期體檢,生病時能夠有足夠的錢醫治,心中坦蕩,對未知的未來而充滿確定的安全感,即為“康寧”;知道居安思危,為自己及家人建立一套以保險為主的可靠的保障體系,在春風得意時布好局,確保在四面楚歌時有條路,做到逢兇化吉、遇難成祥,即為“攸好德”;當走到生命盡頭時,即使心有不甘,但能夠坦然面對,照顧好其他家庭成員,安排好自己的財產分配,不留遺憾,讓家人不會因為爭遺產而反目成仇,即為“考終命”。
如此看來,真正專業的、量身定制的一套保險規劃,也許就是普通中國人實現“五福臨門”的最好途徑之一了。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