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靈隱邊上有條路,大坡,一面陡一面緩,坡頂上有個公交車站,叫做立馬回頭。
立馬回頭站牌的邊上有一片茶樹,偶有茶農采茶,會錯以為自己在大山里。
立馬回頭這個名字讓人有點措手不及,尤其是在坐公交的時候,搖搖晃晃幾近睡去,聽到喇叭里字正腔圓的女聲說:“下一站,立馬回頭……”一個激靈,就不困了,如有佛法一般。
第一次騎車到此處也被這名字給唬到了,好不容易才爬上坡的,這是佛祖的警示還是什么的,旁邊可就是靈隱寺啊。愣了好一會兒,直到有幾輛電瓶車飛馳而過,我才確信這只是個普通的公交車站。管他的立馬回頭,后面的下坡真是單車福利。
因惦念那大坡,我又去了好幾次,每次看到“立馬回頭”四個字的時候,都想著不同的事兒。
有一次我心想這站名會不會有什么實在的意思呢,然后我就照做了,回頭發現來時的路風景尚好,狹窄的路被兩旁的山簇擁著,有種絕處逢生的意味,頗像佛家中回頭是岸的語境。漫漫緩坡是無邊苦海,埋頭在上坡的路上修行,看不到盡頭,眼界狹窄,讓自己忍受著折磨直到坡頂。此刻,回頭和向前都是彼岸,下坡的快感是路途上及時行樂無法比擬的。
還有一次,我從與之前相反的方向經過,再次看到立馬回頭時,猛然悟道。之前從靈隱往外走,立馬回頭是要讓入世之人記住這佛法和清凈;現在從外往靈隱走,回頭是要讓人站在高處看看這世俗,紅塵。此處則是靈隱的邊界,一步便跨出塵世??茨潜娙?,皆走的是入世的方向,順著陡坡就再也回不了頭了。少有人反著走去尋找清凈與自我,因為陡坡唬人,上坡之苦即修行之苦,是考驗,便嚇退了世人。若最終走到了坡頂,這立馬回頭是提醒人回頭望,看自己是否還留戀紅塵。
后來去網上查這個站名,發現它竟然真有像模像樣的典故。傳說乾隆六次游杭州,頭一回經過普福嶺,對破敗山路很不滿。待乾隆離開后,杭州地方官便馬不停蹄地派老百姓整修山路,修出了一條在當時算得上平整、好看的路。后來,當乾隆再次經過普福嶺時,對新整修的山路大為贊賞,便立馬駐足,甚至還騎馬翻過普福嶺。附近農民就因此給此處取名為“立馬回頭”。
看完這個典故,心想,這分明講的是溜須拍馬的故事,竟還流傳下來成了典故,心有不甘,不過也罷,反正窮鄉僻壤,也沒人看著。
可是!今天看到新聞說十一假期杭州將迎來1100萬的游客,我可嚇壞了,這么多人看了這唬人的站牌,指不定哪幾個會百度一下,然后就被那怪里怪氣的典故給蠱惑了。再一想,現代人哪有如此好學,他們莫不是拍一下曬到朋友圈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我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