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若不是發一筆橫財亦或是遇到貴人扶持,對于農村人而言,真正的靠自身努力就可以擺脫貧困實際上就是天方夜譚。所謂的“寒門出貴子”無非是在理想狀態上農村人的一種憧憬和向往,這種憧憬和向往支撐著一代代的農村子弟茍延殘喘的奮斗著。所謂奮斗,也只不過養家糊口,兒女雙全而已,至于生活狀態,還是吃的是力氣飯,干的是力氣活,看的是井底的天。
? ? ? ? 最近,與父母“吵架”較多,而爭論的話題無非圍繞著“結婚、傳宗接代、離家近”等,在爭吵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一個人如果真正想從農村脫離出來,走上“詩意生活”和“人生巔峰”的道路上桎梏遠遠超過自己的預期。
? ? ? ?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你沒富過,你就不知道富人之間的連襟;如果你沒窮過,你就不知道窮人之間的傾軋”,對于農村而言,窮人占據著極大的比例,但農村中卻很少有“淳樸、善良、熱心、生動”的生活場景;且不說農村生活環境的惡劣,僅僅是資源的匱乏,足以考驗著農村人的人性,管子說“有恒產著才有恒心”,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有一定的財務和資產,才能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所以,當一個人物質匱乏到極致,連溫飽都無法解決的時候,自尊和臉面就會成為奢侈品,不擇手段就會成為動物的本能。
? ? ? ?說一說我自己的成長經歷,雖然說不上勵志,但也是大部分農村青年所面臨的問題。
? ? ? ?家里有兩個男孩,因為我出生時,正是計劃生育貫徹最徹底的時候,有兩個男孩本就是國家不允許的政策,所以村里很少有兩個男孩的家庭。但因為家里大爺爺是烈士,所以我是一個例外。要養育兩個孩子,母親的體弱多病,所有的重擔便壓在了僅僅靠干工地建筑獲取一定經濟收入的父親身上,所以從我記事起,每一假期開學便是家里最陰暗的日子,因為我和哥哥上學都要交學雜費,此時父母就會吵架,每一次母親總是哭著出門,一出門就是一整天或者一整夜。但每次母親回來,都可以湊夠我們的學費,也正因為這樣,為了上學,母親借遍了村里所有的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甚至為了借錢,母親會在別人家午后的的大門外等著,因為人家要睡午覺,具體睡到幾點不知道,只能等,有時候在大門外一等就是一下午。所以,村里所有的人總是躲著我們家,怕借錢,怕我們還不起,父親在村里走路總是低著頭,那種自卑也許只有不惑年紀就滿頭白發的父親能體會。父親不善言談,作為家族老大,從來不會當眾講話,實際上就算講了也會被別人冷嘲熱諷一番,他對我說的最多的就是“要爭氣”,也正因為如此,我很早就懂事,從沒要過過分的禮物,一心要學習,因為父親說,只有考上大學,才能走出農村。在考大學時,族里所有的人都勸我爸,要我放棄,因為叔叔家幾個孩子已經輟學在社會上闖蕩,經濟條件好了很多,族里人說“讀書啥用?能當錢花?”,他們還給我爸算了一筆賬,上大學至少要花五六萬,如果在社會上干活也能攢個七八萬,所以不上學等于賺了十多萬。但我堅持認為要想真正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狀態,就必須有一代人去付出、去改變,只有這樣,后代才有可能脫離貧困的帽子,而我就是要做改變的那一代人,無論這代人經受多少的流言和磨難。所以我堅持的結果就是,自此家庭在族里的地位算是排到了末尾,因為窮,因為上學要借錢,每年過年串門,都會聽到一句“還念書呢,都念成大先生嘞!”,當然肯定是反語。這種輕蔑的嘲笑和在校沒錢的尷尬無時無刻不在摧殘著自己的靈魂,如果一旦思想動搖,你就會選擇放棄。因為堅持的過程就像凌遲般蠶食著你靈魂。正因為這樣,我在家里沉默寡言,從不和族里的長輩交流,在學校里我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看書。因為我要堅持我的最初的夢想??高^流言蜚語,才見到彩虹。所以,現在我勉強算在城里有了自己的生活,不再面朝黃土。
? ? ? ?相對于我哥,我算是幸運的,因為他在農村的蜚語面前屈服了,而屈服的結果就是混入面朝黃土的循環中。
? ? ? ? 我哥本身是一個獨身主義者,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這個想法從他小學的作文里就可讀到:“我想看看外面的天,村里的路通往哪里,是否路的盡頭有我想不到的風景。”所以他高中選擇當兵,當然當兵過程并不順利。復員回家后,他選擇去較遠的青島闖蕩,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嘮叨也多了起來,每次打電話主要議題就是回家結婚生子,不要遠離家鄉,因為村里的同齡人已經有了娃,因為每次我父母刨地,周圍的都會打聽,“你家老大在外面干嘛,是不是不正干,都這么大了,還不回家幫忙干農活,你們要管著他?!苯K于,父母聽信了村里人的議論,一定要哥哥回家,最終哥哥屈服了,回家找了個村里的女人,種田養家。村里的女人并不孝順,一心只為了錢,后來離婚。最后,找了個二婚,當然,日子并不幸福。因為窮,也是因為農村思想的局限,一代一代的循環。有了個小孩,六歲了,居然一句唐詩也不會背,不是不聰明,是因為在農村根本不重視教育。相反,如果六歲的小孩在田里給被人偷個西紅柿,還會得到大人的贊揚,因為小孩很“口”(本地語言:很聰明的意思)。
? ? ? ?而現在,我面臨了同樣的問題,父親一定要我要小孩,我對他說,當我的經濟實力不足以養起小孩的時候,(這個養得起除了基本的經濟條件外,還包括教育、旅游、益智等各種與小孩早期教育有關的一切環境),我不會不負責任的把他帶到世界上。而我爸認為,只要把小孩喂飽了就好,要不然我是怎么長大的。而這個爭吵也是源于農村鄰居在我家的議論:“這么大了,還不要小孩,是不是有問題”。而這一切,作為農村人,卻不知道外面競爭的激烈以及對于小孩教育的重視。
? ? ? ? ?中國有句古話,叫“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又有話說,“定位決定地位,眼界決定境界”,對于農村而言,真正貧困的不是口袋,而是腦袋,也就是為什么在精準扶貧的當下,中央提出了“扶貧先扶智”的口號,而對于農村人,要想真正突破貧困,除了自身不斷的努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忍受住農村的落后思想以及流言蜚語,這些流言會吞噬著你的前進的夢想,最終在馬蹄聲聲中拉你下馬,渾如貧困的泥潭,和大部分農村人一樣,終而復始,面朝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