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最后幾集演技大爆發,終于在一片淚目之中《如懿傳》落幕了,在最后一集如懿曬著月光離世,幾十年后白發蒼蒼的皇帝翦下一縷白發,和如懿的斷發放在一起也悄然離世,枯死的綠梅這時卻發出了新芽。
“墻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最終”花開花落應有時”,就象周迅在微博里說的,這并不是悲劇。
這是對愛最好的成全,也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
對愛的成全
如懿放不下年少的愛情,放下不青櫻和弘歷,其實她放不下的是那份單純和美好,為了這份單純和美好,她只想要做對平凡夫妻,就算她再不愿意當皇后,可為了皇帝那句“朕很寂寞”,她踩著刀尖也走了上去。
坐上了皇后的寶座,擁有著權力,就不能有愛。
想要在那個位置上坐得長久,眼里就只能有合作,有利益,要懂得舍情斷愛,把曾經的單純和美好都忘了,從此翻去覆雨,哪怕是最親的人也要懂得利用,可是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是為了愛,還是為了自己活得更好?這后宮這樣的地方,爭權奪力的欲望同樣是無休無止,哪怕讓自己變得面目全非,的確這樣才能活下去,可這樣活著的意義在哪里?
電影《魅影縫匠》男主是個做衣服的天才,天才通常都是敏感而脆弱的,而墜入婚姻里的他發現自己世俗了,變成了依賴女主的平庸者,他想要掙脫,女主已經清楚知道男主的軟肋,只有脆弱的時候才會在意她,所以她給他吃了有毒的磨菇。
男主在一次次的生病折磨之下,終于發現自己原來已經是個老人了,他的依靠只有女主。
這也許才是現實版的大女主,利用男人的弱點,將他永遠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老公,而不是那個天才。
古代那三妻四妾也是合法的,更別提皇宮里的后宮三千,貴為皇后也得接受這個現實,女人之間的爭斗雖是因男人而起,卻從不會同情彼此,只有互相為難,互相傷害,誰都是受害人,也都可以為了自保而成為加害方,就如一同圈在籠子里的母獅子,總要拼個你死我活為止,可到底有何意義呢?只為了坐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后的位置上?守著榮華富貴還是那個可以愛上任何人的男人?
所以如懿做不了甄嬛,更做不了武則天,她始終無法將那份單純舍棄,也許覺得她傻,這又何嘗不是她心里那份堅持和信仰。
最后看著皇上來道別,還是會說上一句“保重”,唯有心中沒有舍棄過愛,才會如些坦然、平和、不爭,離去亦從容。
只因為有愛,如懿選擇離開,便是對愛最好的成全。
對自己的成全
要不要在這樣的環境成為一個大女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就好比你不喜歡政治,你一定要在政治圈里成長為一個長袖善舞的人嗎?那是為難自己。不喜歡謀算人心,卻一定要成長為一個攻于心計的人嗎?這也是為難自己,其實不過是不得已的選擇,與幸福無關。
瑯琊榜里的江左梅郎梅長蘇,為了無數慘死的兄弟,父親臨死前聲聲的囑托,為了洗去冤屈,拖著一俱殘破的身軀去謀算人心。
他曾說:“無論曾經是怎樣一個天真無邪的朋友,從地獄歸來的人都會變成惡鬼,不僅他認不出來,連我自己,都已經認不出我自己了。”
最終他的結局也只能以離開而解脫,任何安穩的歲月都托載不起他的謀算和沉重。
都說慢慢地我們都長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因為現實會改變我們,這到底是成長還是妥協?這都只關乎自己的內心,心中還保留著最后的底限,努力著不讓現實改變自己,這就是成長。在現實的爭斗中,能夠讓自己總是活得自在、安然,不虧欠別人,也不虧欠自己,這也是在成長。
如懿無力改變皇權制度,她不是武則天,也無法離開皇宮去過普通人的生活,她更無法接受宮里女人之間為了爭奪皇上的撕扯得面目全非,滿腹算汁,所以她選擇了離開。
有句話叫做:要么改變、要么接受、要么滾。
如懿最后選擇了自己滾了,放棄離開便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
人就是如此,失去的永遠成了最好的,又何嘗不是因為她的離開,才能換來了最后情深結發,離開也成全了對方。
活在現在的我們,已經幸福很多了,能改變,能選擇的方式也有很多。
可依然還是那句話:要么改變、要么接受、要么滾。
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可以接受的,如果都不行,那么就轉身離開,不拉扯,不抱怨,不讓自己變得面目全非。
我愛你,所以選擇為你洗手做羹湯,付出所有,我不怨。
我離開,也是因為曾經我愛過你,為了曾經的美好,我成全。
如懿愛著曾經的單純,也愛著她自己,最終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解脫,唏噓一番的我們,還要繼續在俗世紅塵里尋找內心的安靜和解脫,以及活著意義。
題外話:我挺喜歡周迅的聲音的,可能年少的時候有些違合,不過后面越聽越覺得和角色的契合度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