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不久的愿望清單日志里面寫了2019年我其中的一個愿望是讀52本書,將這52本書分攤一下,基本上是每周一本書。所以我嘗試著將這52本書記錄下來,由于我在簡書寫作不久,自身經驗也尚淺,文采不夠,行文邏輯也不夠清晰,讀書筆記的寫法也在慢慢摸索之中,今天我采用的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所提到的蔥魷火鍋式讀書筆記法。
這本書是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作者是兩個臺灣作家蔡穎卿和洪蘭通過對話的形式來完成的。蔡穎卿也出版了一些在臺灣比較有名的其他育兒書,她本人既是一個母親又是一個老師,這使得她育兒既有宏觀的視角,又有微觀的視角,她即能看到很多孩子的共性,又能看到個體的特性,這也使得這本書更具可看性。關于洪蘭,網上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神經研究院的院長,心理學專家。這兩個人是以一個母親與另外一個母親的對話探討來完成的。
下面就是我閱讀本書時對我有啟發的一些摘抄和隨想。
1.教育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以后教育妞妞我也要注意這一點,不要把自己的焦慮懶惰自私傳染給她,我想要她做怎樣的人,自己先做怎樣的人,養孩子等于自己的重生,從童年重新過了一遍。
2.古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別人都送孩子去補習,你不送時,你要有勇氣去抵擋那些閑言碎語,若是這股壓力來自家中的長輩,更是為難。許多父母為了家庭的和諧,往往會屈服。但是教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是祖父母的。
*對于我來說,父母應該左右不了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跟先生溝通教育孩子的理念。
3.教養要成功,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套教養方式,大人必須先商量好,一致對外,孩子才不會挑撥離間漁翁得利。
* 深以為然,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其實與長輩同住很不利于對孩子的教育。
4.許多研究都指出:“決定孩子行為好壞的因素,不是管教的松與嚴,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一個溫暖的家,讓他的情緒能在穩定安全的環境中發展。所以父母不要去加班掙錢,讓孩子吃好,穿好,以為這才是愛他,孩子要的其實是父母的陪伴與關心,有道是酒肉穿腸過,心靈的安全感才是他終身的支柱。
*我想給妞妞一個溫馨的家,我希望妞妞擁有很多很多的愛,慶幸現在我可以全天候的陪伴她。
5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這跟孟母三遷的故事說的一樣,環境對人的影響很重要。
6.單向的愛叫溺愛,不叫無條件的愛。習慣于擁有不應得的資源,將養成不正確的價值觀。把孩子當寶貝是為人父母最正常的情感,但如果愛的立意沒有錯,方式缺不正確,孩子是否會因此養成凡事都要以他們為中心的態度。
*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但是更多的是教會感恩,不要習慣于擁有不應得的資源。
7.法國散文家蒙田曾說過一句話:"兒童猶如我們的胃,不能過度喂養。
*無論食物和愛,都不能過度。這跟李雪的書《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系決定孩子的一切關系》中不同,那本書提到給孩子的愛,再多也不為過。但是我認為愛也要適可而止。
8.不能因為愛他們,就讓世界繞著他們轉。因為一走出家庭這個小世界,自我中心的孩子生活起來只會感到不被關注,不受捧,絕不會擁有父母想給的快樂與輕松。
9.父母平常可以盡量讓大的孩子去照顧小的孩子,把一部分責任放在他們肩上。
*這種大帶小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大孩子的責任感,還有助于培養手足之情。
10.我看到帶著孩子在身邊卻不停華東手機或者只顧與他人交談的父母,除非也給孩子一只手機去玩,否則孩子總是不安定的居多。如果有人在,卻沒有人帶,我們就不算盡到照顧的責任。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每次與孩子爸爸視頻半個多小時,孩子就在身邊,雖然她還不到一周大,但是她就是知道你沒有跟她說話,她會顯得很無聊,會敲敲打打吸引你的注意力。
11.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是一本萬利的投資。
12.一個好的母親懂得讓孩子幫忙自己做家事,同時利用這個時間教他生活的經驗和做人的道理,這樣事情做完了,孩子也教到了。
13.父母無需十全十美,但需盡心盡力。
14.父母的愛,是沒有任何手機可以取代的。
15.不要向匱乏的人炫耀你所有的。
16.懲罰原則,諸葛亮:“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
17.照書養之前,先從常識和經驗中找答案。養育的方法雖然有共同性,但也應該視個體的不同進行調整,調整前應先仔細觀察。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不能指望老師去觀察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特點,這個工作主要還是有家庭教育來做。
18.專家不是不可信,而是有程度有理智得去相信。讓孩子吃藥或者接受重大治療前,大人必須具有基本知識和普通常識,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用邏輯性的方法去判斷網絡或者別人給的信息是否合理,我們是孩子的監護人,有監督和保護她的責任,不要把這責任推到專家身上去。
19.每一個孩子不一樣,嚴格執行教條養育的孩子反而難帶。知識很容易學常識反而難教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0.每個孩子不一樣,教誨的方式也不同。對很愛面子的孩子來說,一定要私下規過,最好是如我母親那樣不著痕跡地說教。孩子都不笨,真的不必指名道姓,他才知道你在罵他。至于罵人不帶臟字,中國一向很欽佩這種人,這是學問好、修養好才做得到的。只要是人都在乎面子,所謂“人不要臉,天下無敵”,絕對不要讓孩子在公眾場所丟臉,一個自重的孩子才會自愛。
*自重的孩子才會自愛,自重的孩子我們更要照顧他的自尊心。
21.他們真的是博古通今,任何領域聊起來都頭頭是道,使聽的人如沐春風。只是現在這種人越來越少了,肯像以前的讀書人那樣心無旁鶩、一心下苦功鉆研學問的人大都過去了,實是可惜之事。
22.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驗證別人理論的小白鼠。
23.專家不是不可信,而是有程度、有理智地去相信,在讓孩子吃藥或接受重大治療前,請先上網查證一下,或至少找第二個專家問一問,我們是孩子的監護人,有監督和保護他的責任,不要把這責任推到專家身上去。面對網絡上龐雜的信息,大人必須有基本知識和普通常識,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用邏輯性的方法去判斷別人給的信息是否合理。
24.不要隨便取笑孩子,更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玩笑的定義。
*這點幾乎是所有育兒書都會提到的。
25.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太太松下梅野在《神的妻子》(松下幸之助被稱為“經營之神”,所以他太太被稱為“神的妻子”)一書中說道:“所謂辛苦是指內心的煎熬。沒有東西、沒有錢并不痛苦,是難關,只要有希望就不覺得辛苦,心的平靜是幸福的根源。
26.研究發現,孩子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中表達情緒,假如他表達情緒的后果是挨打被罰,這股情緒就會被壓抑下去,往后再以別的方式爆發出來。
27.我自己不開別人玩笑,也不喜歡別人開我玩笑,因為玩笑如果開不好,會變成刻薄、譏笑、諷刺,人又何必去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呢。
*對于別人無理的玩笑,有時候置之不理是最好的方法。不是高情商不會開玩笑的人最好不要開玩笑,不知道什么時候你就戳到了別人的痛處。
28.千萬不要打孩子給別人看,我非常不齒這樣的父母,弄清事實后教育孩子,有則改之,無則勉之,教孩子不要置身是非之地,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君子防患于未然。不要以為這是老套,或是孩子聽不懂,這些話是我小學二年級時父親告訴我的,他不低估我的能力,我也沒有辜負他教導的期望,最主要是透過教導,我學會了如何保護自己。人不是生而知之的,請大人務必耐心教導孩子。
*不要孩子一犯錯就打孩子。
29.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說:“孩子最大的恐懼是沒有人愛。”
30.請不要用容忍或利誘的方法愛孩子,不要剝奪他們原本可以被校正的行為與關懷他人的能力。
31.凡事必有犒賞是一種功利的教育,很難教會孩子珍惜自己。
32.咖啡或提神飲料的效果只是使眼睛睜開,大腦內部是停擺的,讓人很累又睡不著,反而難受。所以,在孩子顯得沒有精神時,應該叫他回去補眠,從作息正常這個根本之道來改變精神疲憊,或是同一項工作不要做太久,以保持大腦的新鮮感,不要輕易養成依賴外力來提神的習慣。
*我很少喝咖啡,所以咖啡對我的提神效果特別明顯。但是每次喝了咖啡就如同文中所說,明明已經很累了卻總是睡不著,腦子也沒法動起來。
33.我們有時須完全放棄工作,做一點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享受一點自由人的幸福。
*這是朱光潛先生說的。
34.讀書最好不要靠外力來使自己清醒,其實,做任何事都盡量不要靠外力,要反求諸己,因為只有靠自己才是最有效的。
35.陸游的詩說:“呼童不應自升火,待飯未來還讀書。”在等待飯熟的那一點時光還是可以讀些書。《菜根譚》也說:“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
36.粗魯的人,功課再好,在事業上還是走不遠,因為上不了臺面,見不得人。
*所以禮節的培養很重要。
37.人品的建立、禮貌的教養本應由內而外才能根深蒂固,如果在家做得很自然,外出就不會手足無措。
38.我相信家庭是基本禮貌最好的啟蒙地與養成所,因為父母通常比其他人更在乎孩子真正的利益,所以,了解禮貌是安身與處事基礎的父母,一定會更貫徹此中的教養。
39.此外,父母也會告訴我們,不禮貌的說話方式,只是反映出自己的粗俗,一點也不能傷害到對方。
40.我母親很不喜歡伶牙俐齒的人,常說這種人不忠厚,而不忠厚的人在我們家是拒絕往來戶名單上第一名。母親要我們“話到舌邊留半句”,先想一想:講出來有沒有傷到人?如果沒有,才可以說。父親則說:“你不能從說中學到任何東西。”要我們多聽少說,少說當然也就比較不容易闖禍。
41.現在的小朋友表面上看起來很幸福,但他們只享受被愛,卻很少體會自己也有愛人的能力,體驗到服務的快樂,因此在外面表現成了一種舞臺,可以贏得贊美。
42.培養愛人的能力真的要從家中做起,孩子要先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才會心甘情愿地為父母分勞。
43.父母不要留錢財給孩子,留給他正直的人品、謙虛的態度和服務他人的心胸就夠了。
44.人生絕對沒有輸在起跑線這回事,人生的決戰在轉折點,能否智慧地在每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45.我們臺灣的教育都把孩子教成爭功諉過的人了。其實犯錯有什么關系,只要知錯必改就好了,何必一定要打呢?圣人都是寡過,而不是無過(顏習齋說:“惡人之心無過,常人之心知過,賢人之心改過,圣人之心寡過。”),只要不犯第二次錯就好了,不是嗎?孩子是從錯誤中學習的。
46.一個孩子好不好必定會影響其他的孩子,所以,我們看到有些父母不希望他的孩子跟另一些孩子做朋友,他們在怕什么?怕被帶壞、怕不安全,但這些害怕都不是以逃避或隔絕能解決的,唯有一起照顧、教育他們,為他們謀求共同的好環境,才能使所有為人父母者免于恐懼。
47.但這個觀點是錯的,跟你最親的是自己人,最不能得罪,因為每天要見面,要生活在一起。這個錯誤觀念使許多夫妻講話很沒有禮貌,也讓孩子以為對自己人就可以沒大沒小,其實,任何關系只有“敬”才維持得下去。
48.人本來就不是生而知之,必須要學,妄想不下苦功、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勞動是教育孩子品德很好的方式,不流汗、不懂得吃苦就不懂得珍惜,空有動機,沒有紀律,沒有毅力去完成,也是枉然。
49.而責任必須超越興趣,凡是該做的事,
不論有無興趣都得做,因為它是責任。
50.但是語文、英語、數學,是基本學科,這三門不讀好,以后荊棘叢生,一無是處。而這三門課,全無速成之方,必須按部就班,耐著性子苦熬。讀書是一種紀律,談不到什么興趣。
51.事實上,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紀律。紀律是成功之本,生活有紀律,身體會健康;學習有紀律,效果會事半功倍;做事有紀律,事業會成功。
52.教養孩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小把規矩訂好,超越規矩絕對不容許,在規矩之內則請讓他自由發展,不要管太多。
53.成功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贏在轉折點,只要孩子持續有學習的動機,都有成功的希望。
54.人一生沒有十全十美,所以常要做一些不喜歡但是不得不做的事,這種不喜歡但非做不可的事叫“責任”。人必須先盡了責任,才可以享受權利,也是先盡了義務,才可以享受自由。
55.一本好的小說不會被時間的無情浪潮所淘汰,因為人性千百年來都沒有變,還是一樣的。閱讀的成效不能用讀了幾本來計算,它就像一個人的心智,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
56.閱讀的效應不是立竿見影,而是長久深遠的,一本書讀進去之后,要經過反復的思考、咀嚼,經由內化才會把效果顯現出來,而一旦讀進去了,它對孩子的影響也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讀過一本好的小說會在心中長久不忘,無聊時,或情境相同時,拿出來回味一番,還是非常快樂,有這種經驗的孩子是幸福的。
57.從小幫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58。 我們討論書中內容的時刻,是少數我覺得非常愉快的時光,因為那是心智的交流,流露著親密的親子感情。
*希望以后我跟妞妞也能這樣!
這本書就分享完了,里面有一些摘抄就沒有寫心得了,因為作者寫的就是我平時心里所想卻因為學識有限無法有邏輯有文采的表達出來的看法。
希望這些分享對大家有用,如果很感興趣的話,不妨閱讀一下原書,相信你的收獲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