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人聽說辜鴻銘,都因他辛亥革命后仍然固執的留著辮子,成為北大校園里一道風景。還有他反嘲學生的那句“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沒想到這位學貫中西,精通9種語言,擁有13個博士頭銜的國學大師,如今卻只能靠一撮小辮子被人們記起。
莫說現在了,就是在當時,他的“名人軼事”也比他的學問出名。
比如他轟動西方,維護了中國文化尊嚴的著作《春秋大義》(中國人的精神)倒沒有他為了支持一夫多妻而提出的“茶壺茶杯”的比喻流傳的廣。
當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臟錢臟用”的故事——說是當時政府選參議員,大學教授或留洋歸來的知識分子有投票權,某人花了四百大洋賄賂辜鴻銘給他買票。辜拿了錢便去天津找了當時的名妓“一枝花”,把錢都花她身上了。回來以后,并未投票,那人找上門來,辜概不認賬反而將人罵走。
這個故事,我就看到過三種版本。這里講的是胡適先生聽辜鴻銘本人自述的版本。
辜先生的遭遇,又讓我想到林徽因女士。
都說林徽因是一代才女,可人人都知道她令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神魂顛倒的魅力,卻又有幾人讀過她的文章,她的詩呢?
林徽因留下的到底是才名還是“艷名”呢?
靠學識,才華成為名人,最后卻靠“軼事”為后人記住。豈不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