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到了,你們那里下雪了嗎!今年的雪妖得很,東北已早早進入冰凍模式,遼博的霧凇美翻天↓
江浙滬也開始飄“頭皮屑”,蘇州博物館的黑白配,顏值杠杠的!
而北京故宮,還在使用古老的“神獸”求雪術~?
下雪天干啥呢?當然還是要上班呀_(:з)∠)_為了應景,萃花默默找出了古代的雪景山水畫,不過今天我們不賞雪,來看下古人下雪天都在做什么。
美,是永恒的追求
雪是大自然的神奇造物,一夜之間天地都染白了,把冬天真真切切地涂抹在你的眼前,冷到鉆心,又美得凜冽。這樣的天氣里,怎么少得了拍照臭美呢!
清廷的全能型畫家冷枚就接了個大單,為娘娘“拍攝”時尚大片,只見畫中女子盛裝打扮,在仕女的陪伴下冒著寒風出來散步,順便與梅花爭艷,放在今天,妥妥的時尚雜志封面硬照!
另一位畫師陳枚的大作,則是宮廷女子們開茶話會、庭院散步的小資生活。
只是這個視角,怎么看都像是趴在墻角偷拍的→_→
宅,是永恒的癡望
都冷到下雪了,古人和我們一樣也不太想出門,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多好?。∠襁@位大老爺,有人端茶送水,好不愜意。
和好基友一邊賞雪一邊喝個小酒吹牛X,也是不錯的。
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即使在雪天里,他們的屋子竟然門窗大開,一點遮擋也沒有,他們不怕冷嗎?
倒不是因為古人比我們皮糙肉厚更防寒,古時主要靠燒炭取暖,為了避免二氧化碳中毒,必須開窗透透氣。不過萃花推測,還有個原因在于畫家就是想畫小人兒,要是門窗緊閉,還怎么畫人。
身體在路上,靈魂在家里
能夠待在室內的人是幸福的,還有些群眾不得不在戶外,與刀割般的風雪親密接觸。從古至今,為了討生活,人人都不容易啊。
有些是正常的騎馬/騎驢趕路,可能是在上班的路上:
有些發現人們都不想出門了,從中找到了商機:?
有些仿佛是白樂天筆下的賣炭翁,就盼著雪天能做點微薄的生意:
晚來天欲雪,呃,約釣魚不?
下雪天有N種度過方式,賞梅吟詩,溫酒對談,外出采風……不過在許多山水畫中,你會發現人們會不約而同地做一件事:
仿佛受到某種神秘力量的指引,這些人竟然都在釣!魚!難道要釣魚拿去賣嗎?但是看他們除了魚竿,都沒什么其他裝備,一看就不是專業漁翁。
難道是小型裝X的行為藝術嗎?別說,他們大多形單影只,最多兩人結伴,頗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
其實從唐代開始,漁隱、垂釣就是中國山水畫的基本主題之一。唐代有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張志和,“安史之亂”后不想當官了,逍遙隱居,以泛舟垂釣為樂,還給自己取了個“煙波釣徒”的名號,并創作了《漁父》詩和《漁隱圖》(已失傳)。
想不起張志和是誰沒關系,這首詩你總該讀過: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他的歸隱情結戳中了文藝人士柔軟的內心,從此書畫作品大多會融入歸隱的意象。所以,多看幾幅山水畫,你總會找到釣魚的人。
如果你也想遠離這俗世喧囂,感受天地悠悠唯我一人的隱逸情懷,那么,趁著雪景如畫,釣魚去吧!
作為一個不抗凍的北方人,萃花選擇裹緊我的小被子,做夢去了,畢竟夢里什么都有。
感謝以下藝術家的友情贊助(按出鏡先后順序)
清 冷枚 《雪艷圖》
清 陳枚 《踏雪尋詩》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宋 夏奎 《雪堂客話》
宋 佚名 《雪山行騎圖》
明 朱邦 《雪江賣魚圖》
宋 馬遠 《曉雪山行圖》
明 藍瑛 《雪溪圖》
宋 佚名 《雪景圖》
明 項圣謨 《雪影漁人圖》
宋 佚名 《雪漁圖》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明 丁玉川 《漁樂圖》
元 吳鎮 《漁父圖》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