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有文友惦記,問我冬眠了么?也不見出來寫文了?
哪里敢冬眠,過冬的糧食還沒儲備呢,不能睡啊。
其實一直在寫,只是寫著寫著,有了別的事離開了或者來了別的人打斷了,就再也續不上。
我不能游刃有余的接續文章,就算寫條通知,也是需要心無旁騖一次成文的。
而現實中,我沒有整塊的時間,也沒有安靜的空間。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時間和空間都不是屬于自己的。
文友接著拋來問題,說,最近也沒好好看文吧?
90后小青年都佛系了,你這70后也沒動靜?
只知道“90佛系”很火,大概了解了下“成佛標準”:
和宗教信仰無關,只是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
挺好的態度啊,如果人生能達到這種境界,豈不是善哉善哉啊。
我是70后,按輩分,70后是90后的父母代。
90后小朋友們的生活,作為長者的我由衷的羨慕。
我羨慕每一個比自己年輕的人,時間,是世上最寶貴的財富。
不管是90后的佛系,還是70后的油膩,我們都不好指手畫腳。
你在橋下看風景,別人在橋上看著你。
我們都是別人眼中的一景,其中的真滋味,冷暖自知。
70后的我一直以中年人自居,雖然外觀上老年特征顯著。
如果有人問我,你們70后的日子過得怎么樣?
你猜我怎么回答?
......就那樣唄!
就那樣唄!這也算標準的佛系語吧。
不說過的好還是壞,反正就那樣。
是我的我就都接著,說多了也沒用。
70后說累有用嗎?
說苦有用嗎?
說孤獨有用嗎?
說害怕有用嗎?
還是別嚷嚷了,70后上有老下有小,你不累誰累?
錢不夠用勁不夠使,你不苦誰苦?
都大叔大嬸奔爺爺奶奶去了,你說孤獨你幾個意思啊?
你說你害怕,你是可以躲到孩子背后求依靠呢,還是跑到父母面前求抱抱?
所以說,70后的日子好著呢!
70后油膩松弛的面孔上永遠一副天下太平的祥和景觀,
以此來營造生活的風和日麗。
獨自承擔外界風刀霜劍時內心的悲催熊樣永遠設置成隱身狀態。
12月13日,《大事發聲》錄制現場,
四十四歲的樸樹唱《送別》,
當唱到“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時,
樸樹的聲音哽咽了,看出來他想壓抑住自己的悲傷,
可是,終于還是失控了,從抽噎到飲泣到轉過身去捂著臉慟哭......
和我一起看視頻的孩子問,媽媽,他怎么哭了。
我說,就是想哭吧。
孩子看看我,給我遞過紙巾,低聲說,媽媽,想哭你就哭吧。
70后落淚,常常無法用語言來說出其中的原因,
也許是一段旋律,也許是某一幕,也許是一個人在家的一瞬間,
突然就莫名的心酸,一低頭就是一掌心的淚。
其中的滋味,少年不懂,
你懂,說明你已經不是少年了,你懂,說明你的心里還住著少年的自己。
有些70后可能已經功成名就,但更多的70后還在努力生活,負重前行。
為五斗米折腰,為人際和諧磨圓了個性,
善于察言觀色,也懂得了照顧旁人的感受,
對和錯不會脫口而出,說話習慣壓低嗓門,
......
70后的形象讓人感覺煙熏火燎,油膩生厭......
在年輕人眼中,70后的生活低到塵埃里,
他們只看中生存的性價比,而沒有了情懷詩意。
其實,沒誰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情懷,
只是因為無力顧及,
70后不得不把它從生活中生生抽離出去,
日常便只剩下了媚俗的生存。
衰老的感覺一點點逼近,不是在越來越多的白發里,不是在越來越深的法令紋里,而是在越來越短的睡眠里。
70后醒來時常常還是滿天星斗,凌晨的星空很美很靜,很冷也很孤單。
和一位同齡的朋友聊天,他說自己三十郎當歲的時候經商失敗,身上曾經背負了許多的債務,那時候想,睡下去再也醒不來該多好,一切問題煙消云散......可是,第二天一睜眼,他還是以最快的速度起床,因為躺在床上,是永遠沒有辦法的。
現在四十多了,事業又出現問題,好不容易睡著,醒來時外面還是漆黑一片,他想起床,卻渾身沒有力氣,睡又睡不著,早晨是從昏沉沉開始的......
我勸慰他,我說沒關系的,憑你的一身本領,憑你曾經度過的九九八十一難,眼下這點事,會得到解決的。
他突然笑了,他說,你說九九八十一難讓我想到孫悟空,想到孫悟空,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活得像只狗......
四十好幾的人,一米七八的漢子,雖然頭頂已經禿了,但怎么說自己像狗一樣呢?
他沉默,我亦啞口無言。
直到讀到了那篇文章《男到中年,不如狗》,
“人到中年的男人,就這樣隱忍著、壓抑著、努力著、堅持著,用小心翼翼的微笑掩藏住所有的心酸,用故作瀟灑的姿態來逼迫自己堅強。”
雖心酸卻也豁然,原來我們中年人的生活,大抵都是這樣的啊。
一切的英勇善戰都是為了在如來佛祖的手心里討生活。
年輕的同事添了寶寶,看著那粉雕玉砌的臉,忍不住捏一捏。
原本,這是我們最初的模樣。
從懵懂稚子到無憂童年,從少不更事到青年和中年初期的意氣風發。
在人生的上半場,我們活得還像自己,而在中年漸深之后,在生活的鍛壓下,我們便活的越來越不像當初的模樣,我們越來越像孩子的父母,像父母的孩子,像配偶的家屬,像單位的職工,像種在一個坑里的一根蘿卜......唯獨不像最初的自己。
為了別人,為了自己,為了生活,我們終究偏離了我們少年時的樣子。
張愛玲曾寫道,“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男女平等了,這話其實也適用于養家糊口的中年女人。
一家之中沖鋒陷陣的那個人,他(她)其實不是生活的斗戰勝佛,他(她)只是沒有理由退縮罷了。
對于太多的70后來說,眼下的生活,就那樣吧,也還行吧。
我們是70后,我們的佛系既是妥協,更是篤定。
我們忠于生活,生活就是我們的主人。
歲月這杯酒喝到了一定量,覺得越來越像一條狗了......
干杯,7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