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讓無數中國人念起都有千萬思緒的節日,卻隨著時代的發展,成了無盡的回憶。
老人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從臘月初八開始,年味就漸漸變濃起來,置辦年貨,走親訪友,張燈結彩......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孩子,是沒見過農村過年的熱鬧景象的,有關過年的習俗和活動只有在長輩的講述中才窺見一斑。
新年前幾周就開始準備和面蒸饅頭和棗花,把面揉成魚的形狀,寓意年年有余;揉成花的形狀,上面鑲嵌上紅棗,取個紅紅火火的兆頭,給小孩子掐一小塊面團,隨意他們發揮,捏成各種稀奇古怪的造型,孩子們之間還要相互比試比試,看看誰的更厲害。收獲的綠豆磨成粉,放點蔥花放點調味料,放上面粉,熱鍋燒油,炸綠豆丸子。趕集去豬肉鋪買塊新鮮的豬頭肉,買點豬下水,再買些海帶,回來把豬頭肉焯水,和海帶一起燉。再殺只雞,裹一層面糊,先炸后燉......
等到除夕的年夜飯才是年味最濃的時候,把提前就開始準備的棗花,年糕,糖包子,綠豆丸子,豬頭肉,海帶,糊涂雞......都端上了桌,孩子們守在灶臺門口眼巴巴等著壓軸菜——水餃的登場,有了水餃才稱得上真正的年夜飯,長輩在包水餃的時候會把硬幣或元寶包進去,誰吃到在新年有很好的寓意,為了逗孩子開心,家長們提前挑出來放在每個孩子的盤子里,陸續聽到孩子們的歡呼,‘啊我吃到了’一會聲音又起‘我也吃到了’,相互逗趣,大人孩子其樂融融。
吃完飯孩子們去院子里放鞭炮,村里的男女老少陸陸續續也都到街道上,鞭炮霹靂乓啷,此起彼伏閃爍的紅光照亮了黑夜,爆竹聲中夾雜著人們的高喊,熱熱鬧鬧,紅色才是新年的標志,鞭炮是紅色的,家家戶戶門前的紅燈籠,等到了12點又是一個高潮,這叫守歲,意味著新的一年真的來了。不等到天明,便有小輩去各家拜年,在農村有晚輩給長輩磕頭的習俗,沒等進屋子,先聽到了聲音“大娘啊,大爺啊,來給你磕頭了”,在天井里面就高喊磕頭,便請進屋里面,男性請吃酒釀棗,婦孺請吃長果(方言,花生的意思),那時候糖瓜可是好東西,稀罕著呢,一年中只有過年才能見到,或許是誰家的小孩盼了一年的小零食,茶水是不可少的,進來自然請人家喝杯茶水,來拜年的人聚在屋里頭,人越聚越多,主人坐在椅子,這時家里上了年紀的老人這時也會打扮一番,坐在椅子上,擺出一番正經重視的樣子;客人有坐在炕頭,有坐在凳子,或席地而坐,站在屋里的,站在院子里的,幾個人一撮,談論著各自的話題。孩子們跑來跑去,時不時聽到一句,慢點跑別摔倒,摔一跤又何妨呢,半大的孩子,玩心重,跑著跑著絆倒了,起身拍拍身上的土,便又去追趕其他小伙伴的腳步了。小孩子們玩耍也是有“規矩”的,年齡是他們劃分“幫派”的首要條件,小的孩子總喜歡的哥哥姐姐們玩,追著人家屁股后面跑,奈何大點的孩子不愿意領著小跟屁蟲,快跑幾步繞幾個彎子就甩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