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第一次正經聽說《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是在喜馬拉雅的一檔節目里,具體是什么已經忘記了。節目與書單有關,汪涵、朱丹、張亞東都做了推薦。其中張亞東推薦的就是這本。那時我突然想起來,好像之前有聽同學提起過這本書,只是當時沒放在心上。于是就此,我記住了這本書,想著有空一定去圖書館借來讀一讀。這一拖就是快一年。16年的寒假,我終于如愿以償。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叫思特里克蘭德(思特)的倫敦證券職員,家庭美滿、生活安逸,可卻為心中對于藝術的渴望,拋妻棄子,走上追求藝術創作之路。他從英國來到法國,貧窮痛苦,他遇到十分欣賞自己才華的施特略夫,可卻一直看不起他,最后還令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特愛上了他,并不顧一切跟隨他。然后,勃朗特死了。后來思特里克蘭德拋棄文明生活,去了接近原始的南太平洋群島的塔希提島,娶了土著姑娘愛塔,并且生了三個孩子,度過了三年短暫的幸福時光。最后孩子們死了,他也得了麻風病。在失明的時候,他在墻上完成了一幅絕世名畫,那是他一直在追尋的藝術。但臨死前,他的遺愿卻是讓妻子把這畫毀掉,于是愛塔最終把房子燒毀了。
沒讀之前,我一直很好奇這個小說講的是什么故事,可很憂傷的是,讀完之后,故事了解了,卻看不出故事與題目有什么聯系。突然有些懷疑自己的語文水平(總不能懷疑是題目寫錯了,人總是很相信權威的)。查了一下,原來是這樣的: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
距離讀完這本書已經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了,有的地方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不過我相信,真正印象深刻的,現在還記住的才是這本書真正的精華所在。就像歷史上的好書呀,經典呀,經過幾百年,幾千年都不會被忘記是一回事。我的見解并不深刻,沒有什么專業的分析,因為專業分析我看了很容易犯困,看都看不了,所以就更寫不了啦。我就寫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也歡迎看過書的朋友們來交流哇,若是沒看過,這篇文能讓你有想看一看的想法,那我也算積累功德了。嘿嘿。
這本書不是寫人間常情,甚至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思特的離奇舉動;它更不是寫愛情,它寫的是夢想。可它又不同于我們所說的dream,更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一種原始的精神需求。主人公的原型是畫家高更,但除了生活的大致輪廓外,毛姆創造的完全是另外一個人物。他讓我看到人的更多可能,一種超越人性的生活方式。
你有想過一無所有,快餓死病死,卻每天過得很開心嗎?你有想過兩個人的對話可以直來直去,沒有一絲遮掩嗎?你有想過真的有一種渴望叫生命的呼喚嗎?這些思特里克蘭德都有。
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不追求活得舒服,他只要畫畫,錢不是什么重要的東西。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看的《奇葩大會》,第八期,正好是1V1的第一期。其中第二組是馬劍越和臧鴻飛。馬劍越說:“你說這個團隊不適合我,錯了!我們夢想可大了,我們想著紅出整個亞洲!”臧鴻飛說:“你為了紅不是什么偉大的目標,誰不想紅啊。”所以想要掙錢、要安逸的生活是再平凡不過的夢想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夢想才是偉大的夢想吧。
他不在意別人喜不喜歡自己,關系融不融洽,不會去討好別人,不會想到為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利用蒙上一層假面。他永遠都是那個真正的自己。就算像施特略夫那樣在經濟上幫助他,被他挖苦諷刺還依然愛惜他才華的人,他都對之毫不客氣。或許因為這些對他都不重要。我們常常會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自己的人,順便還會夸一句:“你真有眼光。”可思特不是這樣的,他不需要別人評判和肯定自己,因為他完完本本地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價值。別人喜歡誰,那是別人的事,與他無關,他在乎的只有畫畫。他在畫中尋找世界,在畫中尋找自我的靈魂,他把人的世界看得十分通透,因為他不在這個世界里,是個局外人。旁觀者,自然是清的。相比于施特略夫的溫柔善良、有愛包容,他更喜歡總是挖苦他的“我”。或許是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善良,不過是為了使自己心安理得;善良,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與承受者無關,更與善良本身無關。善良有時是自私的,它比挖苦更加丑陋。
當你真正癡迷于一件事情的時候,你便會覺得它是你的全世界,其它的都是零。思特就是這樣,他擁有了繪畫,其他的對于他便都是一文不值。在繪畫面前,任何事情、任何人都要讓路,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生命。正如我很喜歡播音,一錄起來時間過得飛快,飯都不想吃了,任何時候都覺得里面充滿了無限樂趣,想要不停歇,一直做下去。雖然不專業,但我就是特別相信,可以做得好,結果,最后的確還可以。喜歡日語也是一樣,總是不會怕考試的時候考不好,就算沒復習,心里也特別踏實。正如思特畫的愛是一樣的,不過我相信他比我用心深好多好多倍。我們性質相同,只是力度不同。他拋家舍業,放棄安逸而過流民般的日子。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絕。我覺得他掙脫了人世的限制和枷鎖,比如,道德枷鎖。規矩永遠都披著道德的美麗外衣來限制人的自由的,你逾越違背了某條,就會有罪惡感。有時,道德便是最大的罪惡。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愛上了思特。一般人定會撇清關系并對施特略夫感到抱歉。可他既不喜歡也什么都不做,那是她的事,與他無關。他活的那么明白那么理智,他不是道德的奴隸。在他看來,這個世界每個人做什么事都是平淡無奇的。在常人看來,思特可能沒那么幸福,但對他來說,整個后半輩子都是享受。最終他終于完成了理想的畫,被救贖了,死了,解脫了。
對于施特略夫,我覺得他像一個冤大頭。心軟慈悲,善良地沒有原則。他不會對別人發脾氣,也不會或極少因別人借自己的善良欺負自己或者占自己的便宜而發怒。他的愛沒有界限,也似乎沒有底線,他把人人都當家人,并覺得人人都跟他一樣;他像個全民保姆,又像個滑稽的小丑;他那么笨拙老實,憨態可掬,看不透別人,甚至看不透自己。世界對他,似乎很不公平。我想,在他的生活中肯定不止一個思特,他身邊一定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這些都是他自找的呀。或許是因為年少時有什么不好的經歷,所以太軟弱,所以他喜歡和諧的關系;又或許是兒時的生活太好,讓他都不知道這世界真實的模樣。我們或許會因思特的過分行為而氣憤,卻很少會覺得施特略夫很可憐。只是覺得很滑稽好笑。其實他也可憐,但并不是因為他受到的不公平的對待,而是源于他的性格,他本身就是一個悲劇。在我身邊一個老好人朋友。她很老實,非常真誠,但卻總是被不好的人利用。她自己也知道吃了虧,心里也憋屈,可又能怎樣呢。于是就這樣一直一直地循環下去。我非常看不下去,甚至因為她對別人好過了頭而跟她生氣,真的作為朋友看了很難受。她現在正在慢慢改變,我相信,她會越來越好,變成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女生。
此外,還有兩個人我想說一說,一個是思特的第一任妻子,一個是他的第二個女人——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特。
思特的妻子愛結交文人雅士,卻說自己的丈夫是個枯燥無趣的人,這說明她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丈夫。思特走后,她偏要把他找回來,并認定他外面有了別的人。人總是那么可笑,用最俗的段子套在自己的思想上,并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后來知道思特是為夢想離家時,她突然安靜了,因為她知道如果是別的女人,自己尚且還可以比一比,可是,她永遠比不過他的夢想。我又想起《奇葩大會》中的臧鴻飛的話。他說:“跟自由相比,生命都不算什么,何況是別人的利益。”夢想何嘗又不是呢。她一直很恨他,派人打探他,可卻在他死了成名后,她又扮起一副深愛丈夫的和藹模樣,接待記者的采訪。利益名譽榮光此刻比真實更重要。有時歷史也是這樣被篡改的,所以別說我們知道歷史,其實我們從來不了解,我們知道的只有故事。思特里克蘭德太太的性格昭然若揭,人性昭然若揭。我們生活中思特太太也并不在少數。
關于勃朗特,我對她關注并不是太多。她因為感激施特略夫曾救她性命,并憐憫他太憨傻而跟隨他,卻又因為愛而不顧一切跟從思特。愛真是一個偉大的東西,可以讓人不顧性命。同時,愛也自私如此。人們總是說,真正的愛是放手,是成全,那都是屁話。施特略夫可以成全他的妻子和思特里克蘭德嗎?勃朗特可以放手嗎?天下悲劇,有時不是因愛上你而失去了生命;而是,我放手,你成全,遺憾終生。這或許是勃朗特內心的想法吧。
非常感謝你的閱讀呀
然后,從書里抄了幾個句子
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①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對自己有什么要求。
②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盡管身體相互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③“為什么討人喜歡的女人總是嫁給蠢物啊?” “因為有腦子的男人是不娶討人喜歡的女人的。”
④有人說災難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貴,這句話并不對;叫人做出高尚行動的有時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災難不幸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使人們變得心胸狹小、報復心更強。
⑤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 不喜歡的事。說這句話的人是個聰明人,我也一直在一絲不茍低按照這條格言行事:因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也都上床睡覺。
⑥要是一個女人愛上了你,除非連你的靈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為女人是軟弱的,所以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東西非常反感。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遙遠的地方邀游,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里。
就醬,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