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節過后的《2018中國報告》和今年兩會來看,針對教育培訓領域的改革將在今年正式拉開帷幕。然而,在這片號稱“生死時刻”的背后,究竟會是一出多大的動靜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這下這出年初大戲吧!
1、有人歡喜有人愁。這次的行業整頓,是只整線下不整線上,只整義務教育階段不整非義務教育階段,只整下面不整上面,只整小的不整大的。最后,自然就是有人歡喜有人愁了嘛!把無證無照的不規范小機構清除掉,把市場還給那些規模大、實力硬,有證照的機構。這不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嘛。
2、這“負”,到底減了沒?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先回答:為什么這些年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如此之火?說白了,不還是因為有需求嘛!而這需求又是從何而來啊?其實不還是長期以來的“唯高考論”而鬧的嘛!如果不從上層下手,不從我們國民教育“究竟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思路下手,那所有的努力和功夫都只能是白費功夫。因此,這“負”還真的不會減,也沒法減。
3、教育培訓,到底該何去何從?教育培訓業,隨著中產人數上漲以及目前國內對教育的極度焦慮,因此越來越紅火!如果說,在這個行業里還存在著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那就是準確認識到:中國的義務教育終將走向素質教育、綜合教育這個方向。在這個產業鏈進化的過程中,學校與校外機構之間將如何分工協作是這個大方向之外的終極命題。本著“成為一個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對社會和家庭有貢獻的完整人”的概念,未來的教育將向“知識、態度、技能”三個方面走。論“知識”學校將承擔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說語數外,學校肯定是責無旁貸,校外機構就算做了可能未來的發展也不會很好。哪怕現在做的很好,未來的空間也不會很大;而“態度”目前來講,學校相對要關注的少一些,校外機構觸及的也不多,而未來對“態度”的教育,學校也會承擔一部分。比如“誠信””正直“等等;而”技能”相對來說,是學校最無法觸及的領域。比如:琴棋書畫,演講溝通表達等。
之所以,今天把這個題目命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因為從長遠來看,教育的需求將長期存在且未來還會有大增長;從短期來看,目前業內秩序混亂,行業標準不統一,由于“小散亂”的現象,導致大機構不大,小機構不小。如果能將這個行業集中度提高,那對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來說,上傳下達也會方便很多,產業會更加健康和規范。
本文章為個人原創,未經同意,嚴禁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