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少年讀中學的時候父親病故,當時家庭經濟困難,他被迫輟學回家務農。
1911年,19歲的劉伯承到萬縣參加了響應辛亥革命的學生軍,從此他便開始了軍旅生涯。
1916年3月,劉伯承率護國軍攻打豐都城,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他奮勇當先,親臨第一線指揮。就在攻打城門時,他頭部被流彈擊中,子彈從顱頂射入,從右眼眶飛出,昏倒在血泊之中。
幾位士兵在亂尸中找到了他,在城里郵局內臨時用草藥給他治療。后來在當地人民的精心幫助下,經過兩三個月的療養,劉伯承身體漸漸強壯起來,但是右眼還是失明了。
? ?
為了徹底地把傷治好,劉伯承被轉到一家德國人開的私人診所里治療眼傷。診所的德國醫生精于外科手術。手術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次是割去贅肉、整理血管,第二次手術是安裝義眼。因眼睛離大腦較近,劉伯承擔心麻醉藥會對大腦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堅決拒絕使用麻醉劑。
整個手術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當醫生一刀一刀地修割贅肉時,所進行的每一刀都是那樣的疼痛鉆心,可是劉伯承仍然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一聲不吭。
? ?
待傷口包扎完畢后,醫生見他的座椅扶手已被汗水全部沾濕,便關切地問:疼得厲害吧?劉伯承坦然一笑:才割了72刀,小意思!醫生驚異地問他如何知道,他說:閣下每割一刀,我就暗記一次,錯不了。這位醫生翹起大拇指,嘖嘖稱贊:了不起,了不起!你是勇敢的中國人,中國人真是好樣的。當他進一步了解了劉承伯的處境和經歷后,對這位年輕的軍人肅然起敬,從心底由衷地說道:你真是中國的軍神!
? ?
在劉伯承的一生中,碰到過無數次艱難險阻。正因為他有著一種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頑強品質,他才能夠闖南走北、縱橫天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為自己的一生寫下輝煌的篇章。
當一顆種子具有了十分堅強的生命力之后,無論在它的上面壓上多重的石塊,它總會找到時機破土而出。如果一個人真的具有了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全面的個人素質,無論外部的環境多么不利,自己的起點多么低,他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機會。
對于一個沒有失掉勇氣、意志、自尊和自信的人來說,就不會有失敗,他最終是一個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