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燁子
1
前不久,有幸聽到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關于人生破局的主題分享。
我們人生其實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局組成,有的人因為不能看清,所以被困局中,有的人看懂了,找到了突破點,成功破局,從而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古典老師總結了人生常見的十幾個局,但由于時間的關系,只分享了三個困局的破解之道,而其中窮困這個局讓我感受最深:窮困是一種心智狀態,而不是財務狀態。細思極是。
2
分享過程中,古典老師以紀錄片《最后的棒棒》為典型案例,分析了片中幾個棒棒一直窮困的原因,后來,我特地把這個共有13集的紀錄片找出來一集不落地看了一遍。
看完紀錄片,給我最深的感受是:這些共同租住在重慶自力巷53號的棒棒們,之所以一直貧困,最大的問題不是本身的貧困現狀,而是他們舍不得或者說懶得放下手中的棒棒,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辦法能夠讓自己賺錢變得更輕松、更容易、更多一些?而紀錄片中曾經的棒棒“毛土豪”、老石等人,后來之所以能脫離棒棒的工作,改變了自己的財務困境,是因為他們意識到棒棒這份工作存在的問題,于是停了下來,變換工作軌道,從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棒棒的工作不復雜,只要一根棒棒,幾根粗繩,一身力氣就可上崗,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也不需要承擔多少風險,做一單馬上就能拿到一單的報酬,所以紀錄片中的老黃、老甘等人,一直用這樣的辦法來賺錢維系家庭開支,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需要棒棒挑的活已經越來越少,所以,他們經濟每況愈下,收入遠不如早些年,但從紀錄片所看到的情況,他們卻沒有想過要做出改變,還是埋頭前行,繼續做著棒棒,其結果就是每日只有30~50元的收入。
而紀錄片中的“毛土豪”,之所以被其他棒棒稱為土豪,是因為他現在一天可以賺幾百元,收入遠比其他棒棒高,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因為“毛土豪”只做了一年的棒棒,然后拿做棒棒所攢的錢去學室內裝修,做學徒,拜人為師,一年后出師,成了一名有技術的裝修工人,所以,他現在干一天可以有好幾百的收入,還經常接活給其他工人做,自己儼然成了一個小包工頭,一單的利潤就幾千上萬元。而老石,原來也是一名棒棒,也租住在自力巷53號,可一個偶然的機會,房東嫌麻煩,將整棟房委托他負責出租、收租,老石變成了一個二房東,老石舉一反三,主動出擊,托管了很多出租房,從而靠收房租差價達到了月收入萬元。
老黃和老甘,明明知道外部環境已經變化很大,卻不愿停下來做出改變,所以一直被困局中?!懊梁馈焙屠鲜?,因為看到了更遠,停下腳步,選擇在另外一個軌道上慢慢積累,最終成功破局。
3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曾是一個培訓師,每次外出講課都能有幾萬元的收入,這個課時費對培訓師而言已經算中上水平,感覺當然不錯,可樊登老師卻表示,培訓師手上抓的麥克風和重慶棒棒抓的棍子,本質上是一樣的:干一天,才會有一天的收入。很多培訓師被這即時的收入誘惑,身陷困局。即使有些培訓師發現了這個困局,仍然不舍得放下手中的麥克風,不愿嘗試改變,所以深陷局中。樊登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停下腳步,開始利用培訓講課之外的時間,籌建讀書會,走上另一個軌道,如今,付費會員已超百萬。
除了培訓師手里的麥克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日常所從事的其他很多工作,收入或許比棒棒高五倍、十倍乃至百倍,但本質上抓在手里的仍然是棒棒手中的那個棍子:干一天,才會有一天的收入。有些人未曾覺察,有些人覺察到了,但卻不愿止步,做出改變,所以深陷困局;而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覺察到到了,并及時停下腳步,變換軌道,看到更遠的未來,慢慢積累,不斷迭代,最終突破困局。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否可曾反思過,自己正在干著的那份工作本質上是不是棒棒手中握著的那個棍子?如果是,那是否應該停下來想一想,做出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