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我們要講一下牛郎織女。
起源&版本
牛郎織女的版本其實很多。
比如織女回天上去一段,這一段其實挺關(guān)鍵的。
有說天帝捉回去的,有說王母捉回去的,也有說織女自己想辦法弄回了羽衣飛回去。在織女怎么弄回羽衣的,王母天帝為什么要捉織女的情節(jié)上,又有非常多的分支。
我比較喜歡第三種版本,這個和牛郎藏羽衣的情節(jié)對應,上下文看起來比較順,織女一個好好的神仙,被藏了羽衣,被迫留下來,怎么后來就恩愛得非得王母捉她回去才行?
前兩種臉譜一樣,太板正了。
但是研究這個故事的很多喜歡織女被迫回天庭的版本,因為具有“鮮明的反封建色彩,反映了勞動人民對自由愛情的追求”。
按照織女自己回去的版本,這個故事就被學界劃分成“天鵝處女型故事”之“沐浴系列”,天鵝處女型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的傳說中都能找到。
劉守華說:“男子以竊取羽衣的手段強迫成婚,乃是搶親習俗的象征性反映。女子尋得羽衣即飛去,包含著女性對母系氏族或部落生活的留戀。”
安徒生故事《沼澤王的女兒》,也有天鵝處女的元素,這個故事太好看啦!
說起來沐浴,當時建國前,每到七夕,到處都要演《天河配》。為了吸引觀眾,很多戲就都著重演偷衣服一段。
據(jù)說李萬春的鳴春社在慶樂戲院演出《天河配》時的廣告特別言簡意賅,就叫“帶電影,有仙女洗澡”。
有妖精洗澡
建國之后,這個戲被改革,有了挺大的變動,大張旗鼓洗澡的情節(jié)自然沒了。
我們熟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本的《牛郎織女》,是葉圣陶1995年改編的,牛郎聽到織女找衣服,就主動把衣服還了她,倆人還聊天,聊著聊著就決定一起過日子了。
這個故事里面,王母的形象自然十分惡劣。在這之前的很多版本,其實王母的形象有很多是很溫情的,有說是覺得女兒過得不好才接她回家,或者也有說織女穿羽衣逃的時候,被牛郎威脅,呼救驚動了王母,才拿簪子劃了條河。
葉圣陶的改編影響很大,此后牛郎織女故事的版本很多都是以此衍生。
回頭看一下這個神話的起源。
目前較多觀點認為,這個神話的萌芽在先秦,形成在漢晉,成熟于唐至明清。
在先秦時代,牽牛、織女被看做兩組星。
從早期的文學作品來看,雖然有時候大家會把這倆放一起提,并且這名字看起來就男耕女織的很配,但是并沒有實錘證明它倆有愛情關(guān)系。
氣氛有點微妙的尷尬
一般認為是從東漢《古詩十九首》中,牽牛與織女開始有愛情關(guān)系了,而且這詩一上來就很自信,說得跟真的一樣: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濯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后來又有說法,戰(zhàn)國時代秦國的簡書《日書》上記錄“取(娶)妻”的忌日:“戊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
意思是是:戊申、己酉這兩個日子,不適合迎娶,因為是這是牽牛迎娶織女的時間,牛郎織女沒能有結(jié)果,如果在這日子娶妻,丈夫會三次拋棄妻子。
這就說明戰(zhàn)國時代當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恐怕已經(jīng)很廣。
但是也能看出來,這時候牛郎織女的故事看起來不是那么吉利,七夕還被看做是兇日。
兇日
大概是從西漢開始,牛郎織女“無果”這一點慢慢被淡化,一年一度的“重逢”被強調(diào),慢慢七夕就變成了良辰吉日,跟愛情有了關(guān)系。
七月初七
至于為什么牛郎織女要在七月初七相會。
因為七這個數(shù)字跟人類的生死繁衍關(guān)系很大啊。
比如古代正月初七的人日節(jié)。根據(jù)《荊楚歲時記》、《北齊書·魏收傳》、《太平御覽》等等的說法,女媧創(chuàng)世的時候,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人的生日就是正月初七,這一天大家會吃七種菜煮成的羹湯,剪紙人兒貼起來或者戴頭上。
上帝:一個問題,周日不應該休息嗎?
而且七也和死有關(guān),比如流傳到現(xiàn)在的為死者做七的習俗。
所以兩個七的七月初七,意義就很大了。
牛郎代表農(nóng)耕,織女又代表紡織,這倆在一起能拿下七月初七是很合適的。
喜鵲搭橋
牛郎織女相會有個關(guān)鍵的事,喜鵲搭橋。
我們前面引的典故里也能看到,在故事的最初版本里,是沒有鵲橋這一意象的。
所以是后來,有人把喜鵲強行加入的。
問題來了,為什么要拿喜鵲去搭橋?
民間的版本有說是因為老牛死后把自己的肉喂了喜鵲,喜鵲為了報恩,每年七月七日搭橋渡二人相會。這是傳說。
喜鵲偷吃了什么你們要這樣對待它?
有學者說,因為喜鵲是陽鳥,是報喜訊的鳥,而且是愛情的象征,大家很崇拜它,所以它們要被用去架橋。
這個說法非常主流。
但是其實這個解釋不大經(jīng)得起想,喜鵲是報喜訊的鳥,你們又愛它,就不能繞著牛郎織女飛一飛好了嗎?搭橋很累啊。
再說代表愛情的,比較吉利的鳥很多啊,天鵝還大些呢,為什么要拉喜鵲來。
牛郎星和織女星距離大概有16光年,按照喜鵲平均體長45厘米來算,喜鵲單排搭個橋,算下來,據(jù)說得有三十四億億只
所以我比較支持《風俗通》的說法:“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就是說什么呢,七月份的時候,喜鵲的頭會突然禿掉,不知道什么原因。
正好這幾天牛郎織女要見面呢。
大家就說,喜鵲怕不是去搭橋被踩禿的吧?
這個說法很好,充滿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光芒,并且有理有據(jù),畢竟七月份正是換毛的好季節(jié)。
欣賞一下禿頭照?,注意看頭(圖片來源于鳥類網(wǎng))
順便來八卦一下喜鵲。
喜鵲的拉丁名為Pica pica。看起來還是很萌的。
皮卡皮卡?
不過喜鵲一點都不軟妹,特別能打架而且智商高。
我們知道著名的“鏡子測試”,這個測試是蓋洛普小戈登在1970年提出來的,就是給測試對象一面鏡子,然后通過一系列測試,看它能不能知道鏡子里是自己。
喜鵲是目前唯一通過了鏡子測試的非哺乳動物。
愛上自己
與喜鵲親緣關(guān)系最近的,是烏鴉。
烏鴉和喜鵲這倆挺有意思的,烏鴉的形象,有一個從“吉”到“兇”的變化,喜鵲的形象,反過來,有一個從“兇”到“吉”的變化。當然也不是全“兇”,但一開始,它往往有兇吉的二重寓意。
這只是一個大致的趨勢,另外還有很多南北人民對喜鵲烏鴉喜惡區(qū)別的研究,有人就此指出搭橋的可能還是烏鴉。
有學者指出,到了唐代,喜鵲開始大范圍地被視為吉兆。而且大致就是從唐代開始,“喜鵲”二字正式開始聯(lián)用。
這個轉(zhuǎn)變讓人感覺十分吊軌。
夏炎教授提出來一個解釋,說是因為,漢魏之際黃河中游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所以當時應該到處都是喜鵲,而且都該干啥干啥,沒什么必要去跟人類親近,比較野生,人對喜鵲的普遍認知是:鵲巢高筑在樹上,疏遠人類,成鳥群體數(shù)量巨大,且鳴叫聲嘈雜。這是喜鵲兇兆觀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唐代的氣候由寒轉(zhuǎn)暖、森林退化,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少。“由于失去了高大樹木的依托,只得尋找一些稍低的樹木筑巢。在這種環(huán)境變遷的過程中,喜鵲逐漸與人居相接近,其親人的習性開始凸顯。”
大家多處處就有了感情,還有人特意在庭院中種植樹木,引喜鵲前來做巢。
這邊又繞回了鵲橋,鵲橋元素的定型,就被認為就是在唐代。
因為現(xiàn)在能找到的有關(guān)鵲橋的史料,一條是白居易《白氏六帖事類集》卷九所引《淮南子》的一條佚文“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另一條是舊題唐韓鄂撰《歲華紀麗》卷三所引漢代應韻《風俗通義》中的一條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但是兩條佚文的原文,沒有人見到過,并且從兩漢時期現(xiàn)在能看到的資料來看,也沒其他人說過鵲橋的事。
而且這兩條漢代佚文都是唐人轉(zhuǎn)載的。
大家就微微一笑,仿佛明白了什么。
所以有學者推測,兩條佚文中的鵲橋傳說很有可能是唐人結(jié)合自身的時代特色,在原有的牛郎織女故事的基礎(chǔ)上添加的元素。
那四只牛蹄子和四只腳踩上去肯定會禿啊
加上前面的解釋,有可能是這樣的。
唐代大家很愛喜鵲,老在屋檐下面飛來飛去,怪可愛的。
突然有幾天,正好是七夕左右,喜鵲無緣無故地頭禿了。
鵲和人都有點尷尬。
那大家就很善良地解釋說,一定是給牛郎織女搭橋,被踩禿了吧。
(大霧)
商務(wù)合作請聯(lián)系?toutiao@ckn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