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人》閱讀指導筆記二則:愛的故事,從有趣的游戲開始
文/杜豆豆
筆記一:這是一本愛的故事書
經典文化的力量,是神奇的;美的傳承,是深遠的;但最為深厚的,還是那不朽的母愛。
這是我看完《影子人》這個繪本后,最為深切的感受。
《影子人》,從題目上看,講的是“影子人”這樣一個孩童時期的傳統玩具,帶給三代人的快樂。影子人,讓我們想到了皮影戲,似乎是象征著某種中國傳統文化。
這是一本講文化傳承的書嗎?
文中的“我”,小時候物質匱乏,母親用紅蠟燭和素紙雕鏤的影子人,配上有趣的歌謠,給病中的我帶來了溫暖和快樂,從此,這個小小的玩具影子人和那段不起眼的紅蠟燭,成了“我”童年時最珍貴的玩具。
可當“我”漸漸長大,有了電燈,有了更好的物質條件,影子人卻被“我”淡忘”了,那段紅蠟燭也被遺棄到了箱底。
雖然因為一次停電,我重新燃起了紅蠟燭,見到了影子人,可我卻沒有了童年時的驚喜。“我”感到了悵然若失。
到底“我”失去了什么呢?
后來,“我”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小家,當了爸爸。給自己的兒子買了各種玩具,想讓他得到歡樂,可兒子總是哭鬧不止。
就在這時,已經成為老太太的“我”的母親,卻很鎮定地“在屋里掛起了一張白色的幕布,又把電燈關掉,她點亮了一根紅蠟燭”。
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兒子停止了哭鬧,影子人出現了,母親那首古老的歌謠,居然讓兒子也跟著詩興大發,編出了新的童謠,全家人沉浸在一種幸福的氣氛中。
看到這里,我明白了:
長大的“我”,因為對物質的過分在意,反而淡漠了最質樸的心靈感受,失去了童年時對愛的敏感。直到自己為人父母,才在兒子的激發下,重新意識到了親情的珍貴、母愛的不朽。
于是,也才有了作者自己對于“影子人”的回憶:那個曾經在冬日的窗外為哄我高興而凍得手臉通紅的母親,那個在病中感謝影子人帶給歡笑的母親,那個想方設法為我和我的兒子帶來幸福的母親。
“影子人”是象征,是母愛,是親情,是天下的父母心。這不是一本講文化傳承的書,這是一本愛的故事書。
筆記二:從有趣的游戲開始,走近《影子人》
玩,是孩子的天性。因為,所有的孩子,都是通過感受來認識世界的。
《影子人》這節課的導讀中,講了手影游戲、皮影戲、童謠、制作影子人這樣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首先,用手影游戲和皮影戲這樣的畫面解說來引起孩子注意,尤其選用了孩子喜歡的孫悟空、哪吒這樣的形象,以孩子熟悉的形象來帶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然后,直接切換到故事書的講述,說有個有趣的游戲,居然治好了“我”的病。
孩子會好奇:是什么游戲呢?
接下來,就可以揭示謎底了,原來是“影子人”游戲。
之后,再用“動手做”,比如做個影子人、玩玩手影游戲,讓孩子在游戲體驗中,思維更為活躍。同時,一邊體驗游戲,一邊講述故事的細節,體會影子人的特征。
最后,留下一個懸念,這個影子人,居然能從燭光中走出來,還會和我說再見。他到底是誰呢?讓孩子進一步思考。
總結一下今天學的這個“講故事模式”:
游戲-切換故事-揭示謎底-動手做-切換故事-進一步思考。
我自己平常也會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同時,也會注重寫作興趣。上面這種做游戲的方法,我也常用,比如:做手工、搭積木、捏泥人、畫畫等等。
另外,還有這樣幾種方式,我覺得也很有效:
1、改編歌謠:孩子喜歡唱的歌謠,把歌詞改掉,換成孩子想說的事情。
2、邊讀邊演:把自己扮演成主人公,用不同的聲調、動作等把劇情演出來。
3、改編故事:看完一頁,先不看下一頁,自己編編,看看和作者有什么不同;然后夸夸孩子的獨特之處。或者把不同的故事搞個大混雜,隨便取中間的主人公來編。
4、當小老師:讓孩子把讀過的故事講給我聽,我要表現得像個笨笨的小孩兒,什么都搞不明白。
5、用識字卡玩編故事:隨便抽識字卡,然后用上面的圖像,瞎編故事。
總之,隨時隨地取材,讓孩子把讀過的書,都變成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你會發現,不僅孩子的閱讀興趣會增強,而且他創造出來的東西,也遠遠比你能想象的更為精彩。
這個體會,怎么說呢?
——有時,你真的覺得,沒有框框的童真,才是最神奇的創造力源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