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看了一直想看的<當怪物來敲門>,雖然是表弟用騰訊會員送給我的,不過有一種他請我看電影的感覺~
之前聽過很多評價,一直沒有機會看,看過之后,發現這的確是可以引發思考的有深度的片子,留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暗黑而治愈,殘酷而溫情。
?
?
影片講述了一個有些自閉,孤獨,又略帶倔強的12歲男孩,康納的故事。康納父母離異,他與患病的母親住在一起,從媽媽重新開始接受化療開始,康納每晚12:07都會做同一個噩夢。夢中的天氣總是漆黑陰冷,狂風大作。康納尖叫著拼命努力想抓住媽媽的手,但是怎么也無濟于事。夢里一次次重演著與母親的離別。而白天的生活也十分難熬,康納在學校也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面對同學們的霸凌和老師的冷漠也一直沒有反抗,沉默應對。康納缺少父愛,與外婆的關系也并不融洽。或許是遺傳媽媽的繪畫天分,畫畫是他唯一有興趣的事。直到有一天,出現了一個怪獸,怪獸告訴康納自己是受到了康納的召喚。它要給他講三個故事來交換一個康納自己的真實的故事。起初康納并不想聽,他除了媽媽誰也不想關心,他只是不想和媽媽分開。此后,每晚12:07怪獸都會來給康納講一個故事。而這才是故事的真正開始。
?
第一個故事里,王子殺了人卻受人愛戴;王后是無辜的但被人當成壞人。就像現實生活中,很多真相聽起來像是謊言,而有些謊言是出于善意。每一件事都具有兩面性。故事里并不總是只有好人,也并不總是只有壞人,有些人亦正亦邪。真實與假象,往往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不能被自我的情緒捆綁,陷入盲目的自我懷疑。
?
?
第二個故事里,制藥師很自私,卻堅持自己的信仰,牧師很善良,卻背棄了自己的信仰。信仰是寶貴的,當我們對生活無能為力的時候,相信等待著的未來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信仰也許不能改變事情的結局,但是卻能讓我們的內心得到自我救贖。有了信仰才能守住心中的那點光,照亮那些深處的黑暗。
?
第三個故事里,康納開始發泄自己內心壓抑已久的憤怒和不滿,長久以來,康納缺少關注關懷,對于所有人來說,他是透明的,不存在的隱形人。他不被重視,不被需要。終于在怪獸的鼓勵下,康納的憤怒爆發,暴打了那個長期欺凌他的男生。用暴力的手段成為了他人眼中的焦點。康納卻發現自己比之前更加孤獨。
而孤獨,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是我們生命中要承擔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學會面對孤獨,面對真實的自己。
這三個毫無關聯的故事講完了,到了康納交換故事的時候,他拒絕,害怕,逃避,焦慮,他一直認為,媽媽的離世是對自己的懲罰,他應該被懲罰,媽媽才不會離開。所以每當犯錯,康納總會問:“難道你不懲罰我嗎?”
焦慮,是對將要發生的事一種過度危險化的解讀,是我們高估了事件后果的表現。焦慮通向未來生活,但焦慮的形成主要來自于過去的經驗世界。
?
我們對生活的認知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認為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討厭的,甚至是被痛恨的,好像永遠無法擺脫。我們甚至埋怨缺少父母的愛和他人的理解,痛恨自己為什么留不住每一個不想失去的人。
康納想讓怪獸救媽媽,而真正被拯救的,是康納。
?
所以,第四個故事里,康納緊緊抱住媽媽,終于說出了那句真心話:“I don‘t want you to go.’”
其實在一刻,我們也會看到迷茫無助的自己,我們仿佛都是康納,a boy,too old to be a boy,too young to be a man.
電影結尾,康納翻看著媽媽小時候的畫冊,發現那個怪獸和怪獸講的那些故事都出現在媽媽的畫里,畫冊的最后,一個小女孩坐在怪獸肩頭看著遠方。原來,媽媽一直都是懂得他的。只是面對最愛的人,我們往往無法表達,無法說出真相。
現實是殘酷的,人生是一場漫長的告別。成長意味著我們要學會與純真的美好告別,與不想失去的人告別。我們開始看到害怕,無助,憤怒,看到壓抑的,我們不愿承認的負能量。我們在原生家庭的籠罩下迷茫,抗拒。有些深埋的殘酷現實問題,包裹著一層甜蜜的脆弱糖衣。在父母與我們的親密關系中相依相偎,相愛相殺。是的,有愛還不夠。但是,真正的長大,是一場不可避免的“生長痛”,我們的掙扎和恐懼,才是自我療愈的真正開始。真實的無助和刺痛感,是為了讓我們清醒地找到自己。只有找到自己,才能自我治愈。
而當我們勇敢面對我們不愿面對的殘酷的一切,會發現我們遠比想象中勇敢。終其一生,我們要盡全力做到的,就是直面恐懼,正視自己。
我們都會害怕,我們都會長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