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在博物館泡了一天。
關于運河,博物館有這樣一句:大運河,不是生母,便是乳娘。
揚州因運河而興。大運河博物館外觀猶如一艘揚帆起航的船,象征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覽以“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為總體定位,設有“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兩個基本陳列,以及“運河上的舟楫”等九個專題展覽。
大運河博物館一館是以大運河最初開鑿介紹,隋代時第一次全線貫通,元代完成第二次大溝通。它是世界上唯一一條為確保漕運安全,達到穩定政權、維持統一目的,由國家開鑿和管理的人工運河。歷經兩千余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成為一個偉大農業文明的運行核心,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促進了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
中國大運河始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榮于唐宋。元代裁彎取直,南北直航;明清維系國脈,臻于極盛。它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全長3200余公里,歷經2500余年,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八個省級行政區,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溝通東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并向西銜接了亞歐絲綢之路,向東延伸了海上貿易通道。
大運河是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水利工程的杰作,以其世所罕見的時間與空間尺度,證明了人類的智慧,決心和勇氣。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工程規劃,出現在不同的水資源和地形地質條件的區段,綜合解決了匯水、引水、節水、行船、防洪等難題,大運河由此成為連接南北、疏通全國的交通網絡。按照工程系統類別分類,水源工程、水道工程、工程管理設施和運河附屬建筑等組成了大運河遺產的基本框架,是中國傳統水利科技成就的集中體現。
先跟著義務講解員走了一遍,又返回再去仔細看了一遍。知識點太多,好在視頻講解化繁為簡很有趣味。
二館運河上的舟楫,是各個朝代縮小版仿造船。這里展示了不同地區和人群的獨特船只設計,包括有趣的船模。
三館是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通過“盛世東都、汴水繁華”“財賦京師、富甲齊郡”“漕運樞紐、往來鹽商”和“人文江南、魚米水鄉”四個部分來呈現不同歷史時期大運河沿線的城鎮景觀,還原了古代運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商鋪林立,天幕變換著晝夜星辰和四季更替。
還有紫禁城與大運河的展區,闡釋了紫禁城營建與大運河的密切關系。
隋煬帝的一生與揚州、與運河相牽絆。通過明暗兩條線敘述了隋煬帝與揚州及大運河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
四號館介紹了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以運河為紐帶,以具有共同運河文化基因和身份認同的運河城市為主體,從世界遺產、水利智慧和城市風情三個方面,探索世界運河的淵源,詮釋運河城市特色。
博物館還有夢華東京館,空中花園,江蘇緙絲,云錦陳列。
從開館進入到閉館出來,一天的博物館之行,收獲滿滿。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這項偉大水利工程,連通了歷代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對中國的政治統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沿岸人民因之生息、交流、融合。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