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知道讀書的目的,那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第一層次的家長覺得讀書為了考個高分,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賺上那份工資。
一部分第二層次的家長覺得讀書為了獲取知識,為了融入社會,指導自己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少部分第三層次的家長覺得讀書為了思考,看清世界,看清自己,不僅為了滿足物質需求,更是為了精神上的愉悅,滿足思考的愉悅。
現在的社會各行業都在內卷,教育也在內卷,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內卷,但現在的家長都接受了內卷,那你知道什么叫內卷嗎?
內卷,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當中的停滯,代指非理性的內部競爭。
內卷用簡單的例子來講大致就是:所有人都在電影院看電影,但是有人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一個人先站了起來,后面的人因為前面的人擋到了自己,于是后面的人都站了起來,只有第一排的人在坐著。孩子們上學,班里面有一個學生報了補習班,逼得大家都去報了,但是結果就是大家成績和名次都沒有什么改變,而補習班卻賺了錢。
這大致就是說,電影院的第一排的人是受益者,補習班的是受益者,而其中的人都是在惡性競爭。第一排的觀眾會告訴你,并不是運氣好買了第一排,而是因為我努力,而你不如我努力,所以你就要站起來。但是時間長了,大家都忘記了一個道理,如果第一排的不站起來,不打破原來的規則,那么,看電影的最佳位置其實就是在中間,而中間的位置才是大家努力換來的結果。
在這內卷的教育環境下,家長也非常焦慮了,開始了各種補習,各種刷題,提前學習,孩子也非常辛苦,早起晚睡,周末補習班,興趣班,例如有的孩子早期想象力很豐富、很有創造力,但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之下逐漸被訓練的麻木、毫無生氣。或許他的確可以考上名校,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但他將永遠地失去生命的原動力。
當然也有不少家長屬于“被內卷”,當大環境如此個人屬實難以對抗。再加上互聯網時代,各種教育機構廣告鋪天蓋地,“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只要一元錢,享受原價2000+的名師課程”“20元26課時,再送教輔材料”……不知何時起,販賣焦慮和“低價”誘惑成為廣大輔導機構收割消費者的手段。
可是,教育一定是賽跑嗎?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一定能永遠跑得比別人快嗎?近日有專家表明“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其實是個偽命題,本質上是資本逐利的游戲,并導致了教育的一波又一波內卷和焦慮。這些校外培訓機構的本質并非是教育,而是商業。在商業的范疇下,孩子怎么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近幾年國家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嚴厲打壓和整改,杜絕在校老師給學生補課。從推出雙減政策到對培訓機構的管控,足以看出國家對教育的重視。
比如很多家長讓孩子超前學習,或請家教來超前學習。超前學習的最大問題就是,讓幼兒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學習以后輕而易舉就能學會的知識。當幼兒不易理解超越他們年齡的知識時,特別是成人因孩子理解和接受很慢而發出嘆息或責怪時,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真的很笨。這種“習得性愚笨”一旦產生,非常不利于后繼學業,入學以后容易對學習產生被動和依賴,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會懶得動腦,輕言放棄。所以,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做適合他年齡特點和符合其發展規律的事,多讓他們體驗成功,對學習永遠充滿樂趣。
我很認同這句話:讀書是從一開始的好奇心、到生活方式、到生活習慣的一種轉變。
第一層次的人讀書為了記住書本上的知識點,第二層次的人讀書為了如何運用知識點,而運用的智慧來源于-實踐。有些家長為了能讓小孩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點,提前教一遍,再讓老師教第二遍,這樣小孩雖然更能記住這些知識點,表面上他也真的學會了,但這種“學會”是他付出了雙倍的時間,雙倍的努力換來的,長時間如此,他便對獲取新知識產生被動和依賴,需要提前學習一遍才能學會,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會懶得動腦,輕言放棄。但也并不是說提前給小孩預習學習有錯,就比如你每天做美味的菜給小孩吃,他每天都很開心,當有一段時間你沒空了,他吃不到美味的菜,他就不開心了。如果要讓他一直能吃到美味的菜而開心,那要讓他自己嘗試做菜,讓他在實踐中,能憑感覺就知道要放多少鹽多少油,多大的火候,這些“感覺”我們是教不了的,我們能教的只是炒菜的步驟,而這種改造大腦間接發揮的潛意識(也就是感覺),只能憑他自己去領悟,我們無需過多的干預,我們可以引導他,鼓勵他,讓他去實踐,去思考,去掌握方法,慢慢的這種感覺這種方法就刻到他骨子里,它就像工具,能運用到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上,舉一反三。
就像老一輩的經常跟我們講道理,其實道理我們都懂,為什么我們不能做到,那是因為道理都是別人告訴我們,并不是我們親身經歷,覺到和悟到的,這就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不能改變我們的想法和行為。只有自己經歷,覺到和悟到了,我們才有可能做到,做到了才是我們的。
如果想要更深層次的,不想“治標不治本”的教導小孩,那就不能鉆牛角尖的死磕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要完善心智,提高認知,改善思維,從而能獨立思考。遇到任何事情和問題,首先讓他獨立思考,拿出解決方法,不管對錯,都讓他自己去實踐和嘗試,可以給他陪伴,給他鼓勵,給他指導,但不要過多的干預他的獨立思考能力。
根據小孩的自身情況,讓他自己去探索,去接受新知識,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但這也不是說放手讓他靠自己,而是根據需求給他幫助,比如哪一門功課基礎差,可以補習加強,也可以參加課外活動,學習課本新知識就交給老師,而家長更應該把精力放在小孩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教育,樹立正常的觀念,讓他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把課本的知識點運用到生活上,知識本身并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于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彼嵝盐覀円\用知識,而不是僅僅背記知識,而運用的智慧則來自于實踐。
讀書的目的就是不糊涂,讀書教會你誠實,生活教會你回避。讀書是一件快樂有趣的事情,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讓我們不糊涂,能看遍一切從而獨立思考。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同一間辦公室,同一批入職的員工。我們會發現有的人進步飛快,仿佛一夜之間就了解了工作的核心內容,同時還擁有很多業內的...
- 成長記錄-連載(三十六) ——我的第一篇五千字長文,說了什么,你一定想不到 并不是不想每天寫公眾號,而是之前思考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