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化思維,新名詞?
我們經常在用,它一直在我們的身邊。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會使用公式,其實就已經是模型化的思維了。
和大家分享下之前正在做的計算兼職薪資,當時沒認為是模型化的方式,現在回思的確如此。
每月兼職人員的工資都會在上個月尾進行測算,管理層想知道在完成多少業績的情況下,公司將會支付多少兼職薪資,雙方是否都能接受。通過預測并結合當前的戰略目標,引導出下月的計劃指標任務。這就是目的。
在這里我們分析以下幾點:
(1)設計模型:兼職薪資是按區間提成來計算,設計計算公式;
(2)找出與模型相關的變量參數:完成的業績,對應的區間提成,違規扣除,獎勵等;
(3)模型結果:需要達到平衡。計算出應兩方都能夠接受的薪資,也就是說能讓兼職人員發放的薪資是合理的,與他所付出的成果是相等的,而公司方面也不至于損失較大;
模型設計完成后,我們還需要對其進行驗證,雖然在現實沒有發生前,我們都無法預計模型的正確和有效性。為此,只能通過歷史來推斷,需要收集大量的歷史數據來進行驗證。
首先,通過模型將數據進行展現出來,通過模型可以知道需要收集哪些數據;
其次,需要定義模型的界線范圍,如違規定義,獎勵定義,時間周期定義等;
再次,設立預測點;
最后,不斷的代入之前各月的數據,校正模型。
當然,設計的模型還是可能會與實際發生偏離,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驗證和調整模型。使用單一模型都會是錯誤的,為此必須使用多模型來參與決策。同時,不能完全依賴模型,而是將模型作為引導思考的方向,結合自身的經驗,綜合決策。
不光是工作,生活、學習、社交等其它方面都可以運用模型,而我們所需要的是模型化思維,這樣才能理性的去面對所有問題,把自己綁在“邏輯的桅桿”上,而不至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