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沿舞龍??????????????????????? 作者南孔球
正月初五下午四時,上沿村的退休干部薛昌才到我家,邀請我明日下午2時去他那里看出龍。薛昌才老人今年已89歲了,特地到我家,我很過意不去。明日上午正好在縣城有事,吃罷午飯已近一時,便轉了二次車,到上沿已二時半了。
上沿、下沿過去叫霞村。綿延起伏的白龍山從腰中伸出一段南北走向的余脈,像一個巨大的“T”字。余脈兩頭低中間高,又像一個山“字”。村莊沿著余脈匍伏在東坡,一字展開,面向平野。祖先這樣的規劃,為了少占那不可多得的少有的耕地。祖祖輩輩數百年來踩出一條小街,悠長悠長,蜿蜒了五六里。解放后便于管理分上沿、下沿兩個村,上沿現有199戶,789人,薛姓占一半。薛氏是宋咸淳十年進士,授國子監司業薛漢杰(1245-1310)的后裔,南宋末從淡溪西山遷到上沿定居。 ???????
過去上沿每年正月初十至十六舉辦的龍會,由上社、下社負責組織實施。上沿舞龍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龍是板凳龍,36擋。在十多前舞過一次。今年收成好,村莊平安和諧,全村人都高興,商議一年之計在于春,渴望收成在于冬,趁正月大伙回鄉過年之際,鬧一次舞龍。假如初十出龍,一部人外出做生意或打工離村走了,顯得不熱鬧。決定提前初六出龍,讓青年人親自目睹家鄉的民俗、民情,民風,銘記鄉愁……也要彰顯小村的文化品味,活躍村莊歡樂氛圍。 薛昌才老人告訴我,制作板龍燈有一套程序。先由老篾匠破竹成篾,取篾編扎龍頭、龍頸、龍身、龍尾、龍珠,再糊上棉紙,由老先生用彩筆著彩,畫龍點睛。接著是組裝,龍頭是單獨的,用篾扎好的龍頸、龍尾,龍身要先固定在一塊塊木板上,每塊木板長約1米,寬約30厘米,厚約3厘米,木板上固定兩枚插蠟燭的鐵簽,木板兩端鑿有圓孔,板與板之間通過圓孔與圓孔相疊再插入約10厘米長的圓木插銷,使每節龍身都連接起來,圓木插銷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即能讓整條龍身拐彎、扭動,變化自如。龍頭與龍頸、龍身與龍尾分別用1米長的龍布連接,便于大幅度展示龍頭龍尾變幻莫測的風姿。
上沿村制龍人已70多歲了,這手藝難以后繼有人,村里泥水匠薛洪喜放棄賺錢的機會,和李明珍一起拜制龍老人為師,傳承制龍技藝。舞龍經費村民踴躍認領,一萬、八千、三千,少者幾百元,一下子全有了。
我到達上沿村是下午2時半,村街鋪滿了鞭炮爆破后的紅色紙屑,耳聞龍鼓咚咚聲,時起時伏,就是不見板凳龍在哪里游走。不經意間抬頭,見蜿蜒的山嶺上,板凳龍沿山而上,山頂有玉皇宮,玉皇大帝檢閱這板凳龍的出世,為民祈禱納福。見街上有些門前擺上香案,他們是造了新房、添上男丁的人家,喜事連連。聽聞從玉皇宮下來又要到另一山頭的虹霞觀,大約要過二個小時才下山。街上已有外村來此觀龍的親朋好反駐足。我打聽薛昌才老人的行蹤,一人說他出龍時在山腳的三港殿。我說他是否上玉皇宮,這人說薛老體弱,不會去的。我去薛氏祠堂找尋,也不見他人影。這時來了一青年人,說是薛昌才的侄兒,他陪我到薛的小巷住處,大門緊閉。我倆又回到街上,迎面碰見了昌才老人。他見了我,十分高興。叫侄兒備車上玉皇宮看龍。玉皇宮山徑曾是古驛道,山頂有一巨石,平坦如砥,傳說劉基訪行賢坐過。我和昌才老人到達時,板凳龍盤繞在宮里院子,昂首搖尾,威風凜凜,板凳扛在肩上,板凳上的燈籠里燭光熠熠,組成了金色的火龍。參龍先生高唱參龍詞,伴隨著鑼的節奏,在山巔飄忽回響。游罷玉皇宮、虹霞觀后,板凳龍又進村了。 在村街上,龍珠在前,龍頭、龍頸隨后,龍頭由年輕力壯又有舞耍技能者擔任,否則“強龍奪珠”很難上演。龍身、龍尾跟著龍頭,邁開龍步,,游動街東街西,穿梭在條條弄堂中。在場地寬敞的廣場,小伙子手里的龍珠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來回翻滾,那大漢手里的龍頭嚷嚷著血盆大口,吐著長舌,飄著長須,睜著銅鈴大眼,追逐著龍珠,欲擒欲放,欲吞欲吐,欲罷不能。此時,鑼鼓節奏加快,氣氛瞬間騰升,“強龍奪珠”的精彩表演淋漓盡致。圍觀者紛紛喝彩。 晚上,村街上連綴的燈籠亮了起來,板凳龍走街穿巷,龍燈與彩燈交輝相映,人流隨龍舞而涌動,山村沸騰了。一個不眠之夜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