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勇于翻墻的人,往往學得比較快。
身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涌現一撮牛人。她們的共同特點:學習能力強,行動力超群。
我最近認識的一位姐姐,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在一家知名外企當高管,年薪百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贏家。我們在一個線下活動中認識,她和我做了一些關于新媒體的交流,我提出了3點不大不小的建議,大部分的人在聽到了方法技巧之后,只是點頭說“嗯”,或者干脆啟動啟動防御模式“這和我想的不一樣,一定是哪里錯了”。而她卻在幾天之內全部實現,而且做得很內行,她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比你牛逼,還比你勤奮的那種人。
有人總是將一個人的成功歸咎于天賦或者運氣,我覺得這是她對自己不夠努力的托辭,甚至她可能連怎么努力都不知道。
當不同的人進入一個同一個新領域的時候,是最考驗學習能力的。
例如現在公司交給你一個新的項目,拍一個視頻吧,我們可能會有以下2種做法:
1:直接跟老板講,我以前沒有拍過視頻,應該怎么拍?能不能找別人拍?
這樣回答顯示出你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沒有太大的信心,而這可能會浪費了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你得到的每一個任務都可以當做是加分的項目,你做的越多越好,自然就會收獲越多。
2:這個視頻你想達到怎樣的效果,我能調動到怎樣的資源?
先明確這個項目的需求,盤點現在手頭上有的資源,缺啥補啥,學習能力強的人都有很強的結果導向的特質,她知道做成這件事情的步驟是怎樣的,需要找誰,花多大的力氣能做成多大的效果,事情交給她們,總會特別的放心。
想翻墻,先把背包扔過去,自然就想到翻墻的方法。
二、
你那么有想法,為什么你不是行家?
想成為一個高效的學習者,需要學會尊重行家。每個領域都會有先行者,他們用了大量的實踐總結了相關領域的經驗,我們可以通過微課,系列課程,線下約見等方式請教他們。
例如你想系統學習英語,然后你請了一個出版過英語學習類書籍的作者面談,結果人家給你傾囊相授,最后卻你覺得他的方法不靠譜,或者說不適合自己,結果沒有去實踐。坦白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笨的方式。
為什么這樣說呢?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學習每個東西都靠自己摸索,跟有經驗的人學是最快的方式,我們也因此付費,我們學開車,學英語,學時間管理,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如果你總是保持自己固有的想法,就會學得慢。
為什么很多互聯網公司招人的時候指明只招90后呢,不為別的,而是因為90后大多是一張白紙,沒有太多的預設,所以他們能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不需要去和他原來固有的思維對抗。
很多70,80后的人懂得放下預設,還是能保證很快的學習速度。
我自己的做法是,只要這個人在這個領域比我強,我會默認他是對的,按照他的方法來嘗試,如果取得好的效果,一段時間之后,我就能體會他給我的建議的內涵,如果效果差,我就需要復盤再去請教。這樣我相當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試錯——錯不到哪里去。
學會放下自己的預設,會學得更快。
三、
不要學動作,要學會思考方式。
現在有一股熱潮,叫IP熱潮,它的背景是自從羅輯思維的崛起,大家慢慢意識到知識原來是可以用來收費的,現在她們花大力氣做的得到,也是希望做知識電商。一下子,你身邊會涌現出很多思維導圖,PPT,時間管理,寫作達人,他們會做大量的分享和輸出文字,但同時也會迷茫,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蕭秋水老師講過:“我心中的IP至少要達到2條標準的其中1條,1是出過書,2是有10萬的關注用戶”。從這個角度,很多同學還是有漫長的路要走的。
我對這句話的解讀是,要么你有作品,要么你有渠道,因為IP變現的本質在于,你有能力將你的知識封裝成一個用戶體驗還不錯的產品,放在你的目標用戶面前,他們感興趣就會支持你。
你的書是你的產品,你的用戶是你的渠道,如果你兩者兼具,你的潛力會很大。如果你只有其中一個,可以去找合作方。
弄清楚了問題的根本之后,你就不會焦慮,可以淡定下來去寫自己的第一本書,或者積攢你的第一批種子用戶了,并沒有那么難。
你的速度就會比別人快許多。
希望對你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