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第二節,貨幣和商品的價格,也就是因為看到這個封面才決定購買的這本書。確實很想了解貨幣的起源以及原始社會商品交換的形態。
先來理一下思路,貨幣起源,在古時代,當分工逐漸確立之后,人們要想獲得自己需要的商品,就要用自己生產的商品去置換,因為每個人都要交換商品,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有成了商人,社會也就變成了商業社會。但是有一個問題,比如一個賣豬肉的攤子,A人拿著土豆去置換肉類,肉的攤主家里已經不缺土豆,所以這個擁有土豆的人就會換不到他需要的肉類,另一個人拿著蘋果過來置換肉類,而肉類攤主也暫時不需要蘋果,所以第二個人也沒有辦法拿到肉,同時,肉類攤主需要的西紅柿卻也沒有辦法置換到,這樣子的交換商品方式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后來,人們就統一用各種市場上流通比較多的物品當做交換的媒介,地球各國用過的有,鹽,砂糖,貝殼,煙草,干魚。在這里就能總結到,地球發展如此統一性,但凡有比較先進的方式和流程,其他國家就會立馬效仿,最后貧富差距不同的原因在于執行的難易程度,人文的接受程度,加上各國礦物和作物資源差異。在這里聯想一下自己的歸屬性,我是一個家的成員,也是一個省的居民,也是中國的公民,同時也是亞洲黃種人,再就是地球人,后來就是太陽系生物-銀河系物種。以前會因為不了了解講外國人當成是異類,現在,我們都一樣,在同一個地球母親上面生活著。
回到貨幣的發展,后來置換物品的媒介逐漸演化成為金屬,原因是因為金屬耐磨,能夠長時間保存,還可以毫無損失的分割,分割后也可以高溫熔化做成原樣,是非常適合流通的媒介。這是金屬被后來的所有人認可的原因,回想人類文明的進化,真實不可思議。不同的國家還會使用不同的金屬作為媒介,金,銅,銀,鐵,都是流通過的初期貨幣元素。而最初都是用金條作為置換物品,但是后來發現,稱量比較麻煩,不好找零,鑒定真假也比較麻煩,所以就演變成,較為進步的國家講商品交易中流通廣泛的某些特定金屬定量分割并打上官方印記,用于置換媒介,這就是貨幣的起源。所以后來就有了造幣廠和造幣局。
商品的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作者認為,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而貨幣是商品的名義價格,原因在于自分工確立以來,每個人所需要的商品,大部分都是要仰仗他人的勞動,一切商品都是勞動創造的,勞動是衡量商品交換的真實尺度,但是但是,要考慮到勞動的難易程度和驚喜程度,而難易程度和精細成都又及難以準確衡量。就比如一份打包的工作一個月5000元,但是一份做科學研究的實驗室工作月休要過萬,同樣的工作時間,因為難易和驚喜程度不一樣而導致貨幣價值不同。決定商品價格的漲還是跌,靠的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就打個比方,16世紀,人們在美洲發現豐富的金銀礦藏,使得歐洲的金價,銀價驟然降為原來的三分之一。
商品價格的組成,書中說由三個組成部分,但是我依舊有些模糊。
但書中說到的一個例子,某些人攢夠資本,便會將其投放到其他勞動者身上,提供原材料和生活材料給勞動者,制造出來的商品市場價值高于所有勞動及材料的價值,通過售賣賺取利潤,最后勞動者拿到了自己應得的薪資,創業者也拿到了自己組局建立盤子的最后的利潤,實現共贏。剛剛還抓到一個視頻,會打工的人一直打工,因為只負責整個盈利流程的其中之一,無法知道并理解整個運轉流程,能想象一下為什么有錢人家的父母會讓孩子去嘗試工廠各個崗位的工作流程,因為最終孩子是工廠的繼承人,做領頭人就必須懂得并且會做每個流程的工作,這樣才能更好的在關鍵時候做出決策,把控全局。
商品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先做一個理解,某一個地區的最低薪資,是這個地區的居民能接受的薪資率,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恰好和它在生產制造和運輸過程中按照自然支付的地租,工資,利潤相等,那么此時商品的價格就是自然價格,就像供求平衡時期的蘋果價格,都是大家能接受的,不缺蘋果,蘋果這個商品也沒有供過于求。
而商品的市場價格是商品售出時候的實際價格,市場價格有時候會比自然價格高,有時候比自然價格低,偶爾會相等,但是多數時候都不一樣。而有效需求會調節市場價格和自然價格之間的差異,什么是有效需求呢?如果一個普通人看到一輛很貴的奔馳車,他很想要,這就不是有效需求,而是一種夢想。如果有個人參加舞蹈比賽,需要配備的舞蹈鞋就是有效需求,一家人要辦婚禮,婚禮上需要的喜糖就是有效需求,簡單的說是人們在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需要解決的,就好比感冒了需要打針,天冷了需要加衣服。
一件商品的市場價格會隨著供應量變小而漲價,因為會有人抬高價格,不少人想要搶到這個商品,也就導致了大家的價格競爭,比方說拍賣會上的藏品,大家都想要,造成的結果是市場價格高于自然價格。如果商品的供應大于需求,就會出現商品的市場價格低于自然價格,就比如,一個屯了很多傘貨的商家,在一個很久沒有下雨的城市經營,本來一把傘平時售價19.9,現在直接打半價9.9一把,路邊的行人還是不會多看一眼,沒有下雨的城市肯定會很熱,太陽光很強,大家的實際需求可以是遮陽,如果這個商家的雨傘僅僅功能是遮雨,沒有遮陽防曬的功能,基本是賣不出去的,這時候就跟價格無關,而要考慮自然環境影響下人們的有效需求。所以結論是,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是隨著供給量和有效需求量的變化而變化,在不斷變化調整中達到平衡。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人將土地承包給工人種植大白菜,此時大白菜的市場價是不錯的,當白菜供過于求之時,土地人出售白菜的售價綜合與工人薪資,原材料價值和利潤不匹配,他就會選擇不生產,工人也會因此離職。當市場行情又好了,白菜價格又回來的時候,又有更多的投資者將財力物力人力投在這片土地上。所以所有市場一直都是不斷變化的,商業一直不變的就是變化。
自然價格是商品的中心價格,盡管各種因素使得各種商品的價格不能恒定在中心價格,但商品價格卻時刻在向這一中心靠攏,圍繞這一中心波動。這個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種導致市場價格高于自然價格的因素分別是:
第一,有效需求量提高。口罩的例子,疫情期間藥店的口罩都是3元一個,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搶 和囤貨,還有測試試紙,因為市場少有并且大家都在搶,價格就非常高,我當時也是托人買到了,結果就是一個都沒有用到,放了兩年。
第二,壟斷導致市場存貨不足,所以有效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滿足。比如,某種設備只能一家公司生產與銷售,就算很貴也會有人買,商品的稀缺性。
多年前,鎮上只有我一家做電器的時候,顧客紛紛而至,如果想要先拿到自己想要的商品還要每天過來催促,這幾年,鎮上多了好幾家競爭對手,裝修比我家好,價格比我家低,最后導致,生意量少,利潤降低,生存艱難。所以懂得觀察市場的變化和供求關系,而及時調整方向和戰術,變得非常重要。有的人會一直抱怨經濟大環境不好,只能省吃儉用等著市場回歸,這樣是不明智的。需要隨時調整運營策略,應對變化,降低因為信息差導致的成本過高。
第三,行業的排他性組織也是一個壟斷形態,固定了價格和利潤率。其他的商家也不可以在這片區域售賣,就導致了整個地區的市場價格偏高,人們也買不到其他的,只能買了。
通過閱讀這一節,讓我看見了以前從未看見的市場變化。知道輸在哪里,不是因為對手強,也還不是自己太菜,是方向沒有及時調整導致信息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