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捧場,原指特意到劇場去贊賞戲曲演員表演,今泛指特意到場對別人的某種活動表示支持、助興,或對別人的某種活動說贊揚的話。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人欣賞。
有一種愛叫給孩子捧場。
? ? ? 現實中的父母很多給到孩子的是拆臺,比如,有個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對于寫作業還處在興奮狀態,放了學就興致勃勃地要寫,剛提起筆,媽媽在旁邊看著:不是這樣握筆的,你看看連個數字1都'寫不直,快擦掉,重寫。孩子趕緊掏出橡皮用力擦,結果用力過猛,紙破了。媽媽見狀,伸手,刺啦,撕掉這張紙,指著紙說,從這張開始寫。孩子此時無聲地寫,筆剛接觸紙,媽媽的聲音又傳來了:注意握筆姿勢,橫平豎直,坐直,從小就要養成好習慣……順手又把孩子的頭往后拉拉,背往后掰掰,孩子寫了三個數字,媽媽嘮叨的聲沒停。終于寫完了,孩子的小手也緊張得不行,想甩甩手放松一下,媽媽又說了:從今天開始,就要抓緊時間背書,這樣就能往后多趕點,來,開始。可以肯定地說,孩子剛上學,握筆姿勢不會對,也握不好,因為他的手肌肉還沒發育好,對于橫平豎直也把握不好,能寫到格子里已是相當不容易了。
? ? ? 這是剛入學的一天,那伴隨著孩子升級,每天都會被媽媽挑剔,指責,誰能受的了?
? ? ? 孩子上學了,對于學習,寫作業是懷著興奮,好奇去的,能否堅持下去,關鍵就在于父母的語言,給到的肯定鼓勵,還是打擊指責,線下接到的咨詢,都是孩子到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他不愛學習了,他不是不愛了,是他沒從學習中得到快樂,一提起學習,全是痛苦的記憶,試想,有誰會去做令自己痛苦的事呢?捧場的父母,能看見孩子的問題,也能看見孩子努力和掙扎。
? ? 如果你領導的孩子考上大學,邀請你去祝賀,席間,你會說這孩個子不高,臉也有點黑,很顯然,你不會,此刻你會盡其所能地把所有美好的詞語,用上,各種祝賀語是一套一套地往外說。如果主人是會孩子捧場的父母就接上你的話,往下說孩子哪哪好。而不是好似謙虛地說,哪里哪里,過獎過獎。
? ? 如何給孩子捧場呢?孩子小學一年寫作業時,媽媽說:兒子,你入學都能把字寫到方格子了,你看這個“大”字,橫是平的。看到數學題,媽媽說:今天比昨天又多對一道題。孩子參加歌唱比賽,沒有取得名次,媽媽說:我在你這么小的時候,還不敢登臺呢,今天你在臺上把所學的歌曲都唱完整了,等等。媽媽總能從孩子做的事當中,看到他做到的部分,并給予肯定,孩子在媽媽這里得到的是力量,他就有動力,有方向,他就喜歡媽媽。
? ? 心理學家史金勒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因好行為受到獎賞的動物,其學習速度快,持續時間也更久;因壞行為而受處罰的動物,則不論速度或持續力都比較差。
? ? 每個孩子都想聽到來自父母的正向反饋。捧場給到孩子的是力量,是自信。這就是為什么要去記錄發現孩子的良好表現,并給予及時肯定的原因,又因為要塑造孩子好的行為,是在孩子做對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