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報紙已經改了第五稿了。每期報紙,總會仔細改好幾遍。先是注意有無低級的、明顯的錯誤,如日期、期數,還有領導姓名,這些方面,絕對不能有差錯。
去年開始,成立了編輯部,每個版面專人負責,情況有所好轉。但總的來說,還是不滿意,幾位編輯都是兼職的,精力有限,只有其中的小吳、小劉兩人,一如繼往地大為支持,每期校對都很認真,會發現很多問題。
今天,小潘發來第五稿報紙,看了一下,還是發現存在許多問題。問題最多的是第三版。這是企業文化培訓的作業。幾篇文章是我挑出來的。當時未及細看。主要問題是語句、用詞等,還有標點,還有常用副詞。例如,《康力企業文化案例》中,開頭第二句:“崔總占用寶貴的晚上時間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地貼合現實的企業文化講解課程”,用詞不當,句子羅嗦,應改為:“崔總利用寶貴的晚上時間,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企業文化課程”。還是在這篇文章里,第二節開頭:“在我從事康力工作8年有余”,明顯是病句,應改為:“我在康力工作八年有余”。這位作者,最后還有這樣一句:“在創造的幸福的路上”,讀起來很別扭,像國產老電影里的日本鬼子了。把前面一個“的”刪掉,句子就通了。
還有一篇文章,作者文筆細膩,可惜“的、地、得”亂用,寫一個女性上司,一會用“她”,一會用“他”,雖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但似乎顯得作者較粗心,必須糾正。
一個大企業,一個人專職做一份報紙,其實還是不容易的。但企業是生產為主的,不可能像報社一樣做報紙。沒有報紙,企業照樣生存。這就是很矛盾的。
報紙只是企業文化的一個部分,是一個企業的文化平臺。企業文化搞好了,報紙就很容易做好。但如果一個企業的整個氛圍缺少文化,那么,做好企業的報紙也是困難的。
這個問題,可能是很多企業存在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企業文化,都知道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但如何落地,如何開花結果,似乎都很迷茫。
走出迷茫,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創造的幸福的路上”,不是要不要文化的問題,而是要考慮企業和文化如何結合起來,企業怎樣搞好文化,文化怎樣推動企業發展,可能才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構建企業文化,創造幸福生活,不能只是一句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