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有名的兩個和尚,一個是玄奘,一個是鑒真。一個死活都要去西天取經,一個死活都要去東邊傳戒。玄奘去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功德圓滿,鑒真去日本傳戒,更是多災多難,六次出海,最后雙明失明才到達日本。他們的努力足以感天動地,正應了那句話“一心向著目標前進 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你讓步”。
由于某種原因,今天我們只談鑒真。
首先要明確一件事,鑒真去日本之前,佛教已經在日本生根發芽了。當時日本處于奈良天平時期,政府仿照唐朝推行租庸調制。但是,拿來主義害苦了日本人民,人們為了躲避沉重的剝削和逃避兵役,數以千計的老百姓選擇“寂居寺家”,原因很簡單——當和尚不用納稅。當時日本的和尚很不正規,只要自己想當和尚,就可以“自誓受戒”。這就導致日本的和尚魚龍混雜,佛教的聲譽受到影響,怎么辦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元興寺隆尊為了讓日本佛教正規化,提出了向唐朝聘請戒師的建議,得到了掌握實權的舍人親王的支持。當然,舍人親王的目的是減少納稅老百姓的流失。日本天平四年即唐開元二十年(732),日本政府準備任命遣唐使時,隆尊和尚向政府推薦了有“跨海學唐朝之志”的青年和尚榮睿、普照。政府同意他們隨遣唐大使多次比廣成代表日本使唐聘請名僧赴日講佛授戒。
733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到中國,在長安的十年學習期間,他們一直物色合適的名僧,中國僧人道璇曾應召前往日本,但由于他的能力和威望有限,日本不能滿意。后來,他們聽說揚州大明寺的鑒真是一位高僧大德,不僅是一位受具足戒的高僧,而且在建筑、繪畫,尤其是醫學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詣,于是前去拜訪,他們向鑒真講了日本雖有佛法但缺少授戒名僧,請求鑒真去日本弘法。
鑒真當時已經54歲了,但是見他們“辭旨懇至”,也就動心了。他想起關于中國南岳慧思禪師轉生為日本王子的傳說,以及日本長屋王子崇敬佛法,親贈袈裟給中國僧人的故事,當即征求在場弟子的意見,問他們:“誰愿意同行?”大家都沉默不語。弟子祥彥說:“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
祥彥的話并不夸張,由于造船技術的局限,從揚州穿越東海經常發生船毀人亡的事故,和尚道福、義向、圓載先后在遣唐和歸途中為風濤吞沒,而且在唐朝沒有朝廷同意而出境,將受到法律制裁。鑒真深知航海的危險、朝廷律令的威嚴,但態度非常堅決,說:“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他的決心感動了弟子,當即有祥彥、思托等二十一人表示愿意同行。師父如此大義凜然,徒弟們也不能慫。
第一次東渡
由于鑒真一行沒有出國證明,他們便假稱到天臺上國清寺參加供奉活動,秘密準備去日本的物資。又通過道航的關系,得到當朝宰相李林甫哥哥李林宗的介紹信,便在揚州打造海船。一切準備就緒,正待出發之際出現了意外的變故,同行的道航認為高麗僧如海品行不端,不適合去日本弘化佛法,而建議他留下。
如海不滿,跑到采訪廳誣告道航勾聯海盜準備造反,采訪使班景派人去各寺搜查,逮捕榮睿、普照等。后經道航解釋并出示李林宗介紹信得以無罪,但官府以海上不安全為由,拒絕了鑒真等從海上去國清寺的要求,同時沒收了海船。第一次東渡失敗了。
第二次東渡
?不久,鑒真個人出錢八十貫買下一條退役的軍船,雇用十八名水手,準備各種佛經、佛像、佛具等,連同祥彥、道興、德清、榮睿、普照、思托等十七人,還有玉作人、畫師、雕佛、刻鏤、鑄寫等各種技藝人才八十五人,于天寶二年十二月啟程,不料即遇大風,第二次東渡又失敗。
第三次東渡
鑒真等人再次起航,至舟山群島附近,再遇大風,船觸礁后鑒真一行在荒島上忍饑受凍三天三夜,后被救至明州(寧波)阿育王寺安歇。第三次東渡失敗了。
第四次東渡
第三次東渡失敗后,鑒真決定在朝廷不甚注意的福州出發,然而當地僧眾出于擔心鑒真東渡發生危險的好心,對鑒真看護甚嚴,并將其行蹤報告官府。鑒真在從阿育王寺前往福州的途中被官府追回送至揚州。第四次東渡失敗。
第五次東渡
鑒真在揚州繼續準備東渡物資。天寶七載(748)六月二十七日,鑒真僧眾、水手等三十人在揚州出發。出長江后遇大風,船在風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隨風浪漂泊,淡水早已用完,人們嚴重暈船,食物難咽,死亡威脅著每一個人。十一月間,失去駕馭的船在海上一連漂了十四天,終于靠了岸。上岸后傻了眼,原來他們漂到了海南島的振州。好在那里的官員和百姓非常歡迎他們,鑒真等人在那里留居一年有余,修寺造佛,登壇授戒。
當時,鑒真也想,是不是佛祖指點他去西方,而不是去東方呢。
但是,在榮睿、普照等日本和尚的催促之下,他決定重返揚州。他們從振州出發,經廣西、廣東的返途中,行至端州(今廣東高要)時,榮睿積勞病重,臨終還請求鑒真務必東渡,鑒真感其至誠,遂不再思考天竺之行。
行至韶州(今曲江)時,普照離鑒真北去。榮睿的死,普照的離去,加之旅途的艱辛,使鑒真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損害,他感受暑熱,眼睛漸漸模糊起來,雖經醫治未見好轉。至吉州(今江西吉安)時,祥彥又因病去世。祥彥是鑒真最得力的優秀弟子,他最先表態支持東渡,一直追隨其左右。
這一年,鑒真63歲了。然而,這一系列打擊和挫折并沒有嚇倒鑒真,相反,東渡的決心更堅定了。
第六次東渡
天寶十載(751)春,鑒真回到揚州,又著手籌備第六次東渡。天寶十二載(753)十月十五日,日本政府派出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領的第十次遣唐使團,從長安返回日本途中經揚州,到延光寺拜訪鑒真。藤原清河將邀請鑒真和唐玄宗拒絕鑒真出國一事告訴了鑒真,并希望他自己決定。鑒真當即表示愿意同行,經商量后決定在十月十九日出發。
日本使團的來訪,引起了揚州僧俗的注意,出于對鑒真的保護,揚州僧眾對他看護很嚴,鑒真無法脫身,眼看十九日就要到了,東渡計劃再次受到了考驗。正在這時,鑒真弟子仁婺從婺州(浙江金華)來到揚州,聽說師傅東渡受阻,十分同情,便決定用自己來時乘坐的船接鑒真離開揚州,到黃泗浦(今張家港西北長江之濱)搭乘日本遣唐使船,開始了第六次東渡。
與藤原清河等會合后,又發生了麻煩。廣陵郡的地方官已聽到鑒真準備渡海去日本的傳聞,因此決定檢查日本遣唐使船,機警的副使大伴古麻呂秘密將鑒真等安排在自己的船上,躲過眾人的注意。不久,在第五次東渡失敗后離去的普照也聞訊從阿育王寺趕來。這次遣唐使船同航的有四艘,第一號船是大使藤原清河,第二號船是副使大伴古麻呂,第三號船是副使吉備真備,第四號船是判官布勢入主。
唐朝僧人除鑒真外,還有法進、義靜、曇靜、思托、法載、法成等十四人及女尼智首等三人。十一月十六日,四船出發,一路順風。二十一日第一號、第二號兩船到達阿兒奈波島(日本沖繩),北行至多禰島(種子島)西南,遇第三號船,十二月六日,海上又起南風。
一號船被風吹到了南方的越南中部,結果與當地人發生沖突,論打仗當時日本人是不行的,大半船員喪生,藤原僅以身免,返回長安。和他同難的還有一個人很有名,就是李白、王維詩中提到過的阿倍仲麻呂(中國名字晁衡)。
鑒真所乘的第二號船終于在二十日到達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兒島川邊郡坊津町秋目)。天寶十二載十二月二十六日(天平勝寶五年,即753 年初),經四十天的海上顛簸,鑒真一行在僧人延慶的引導下進入日本九州的太宰府(今日本福岡)。
鑒真一行前后歷時十二年,六次啟行,五次失敗,航海三次,幾經絕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禍和傷病,二百余人退出東渡行列。只有鑒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終于實現了畢生的宏愿。
鑒真不僅給日本帶去了佛法,而且帶去了大量醫學、香料、建筑、雕塑、書法、繪畫等方面的資料。由于已經雙目失明,鑒真通過耳聽的方式幫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經,又用舌嘗的方式為日本修正了藥典。
763年(廣德元年)6月25日,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根據日本方面的記載,當時鑒真雙腳結跏趺坐,神態安詳,死后三日,體溫猶在,時人呼為真菩薩。
鑒真是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始祖,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meng)”,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
今天日本的佛教流派中,大多數都不排斥吃肉娶妻。而鑒真創建的唐招提寺中的律宗寺僧,依然是日本除臨濟宗總壇以外僅有的嚴守戒律的僧侶。這也算是鑒真給日本佛教界留下的一大遺產吧。
佛法云,大雄無畏,勇猛精進。鑒真大師可以當此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