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采訪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說:“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開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發動機都沒油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綁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林克萊特覺得或許我們大家都忽略了什么。于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小孩子堅定的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我們距離孩子內心的聲音有多遠?其實只有多問一個為什么的距離。
《傾聽成就孩子的健全人格》英文名《The Silenced Child》(沉默的孩子)這本書就闡述了這樣一個理念,學會傾聽,學會從問“你到底怎么回事”變為“你發生了什么事”,對于孩子的精神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孩子來說,當他沉默的時候,其實他也在向家長傳達著信息。
作者克勞迪婭·戈爾德是一名醫學博士、美國醫學委員會認證的兒科醫生、《今日心理》專欄作家,具有25年的普通兒科和行為學工作經驗,主張采用一種預防的模式來關注兒童精神健康。她對已故客體關系理論大師唐納德·溫尼科特的理論極為推崇。溫尼科特曾著寫大量著作闡述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滋養或阻礙孩子發展,他的理論學說曾經通過BBC廣播幫助了非常多的家庭和孩子,作者作為這種理論的踐行者,她通過自己臨床案例研究,傾聽父母、同時教會父母傾聽孩子,幫助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健康、親密的情感聯結,利用研究和實踐證明傾聽在孩子健全人格養成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作為家長,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表現,比如易激動、敏感、哭鬧、挑食、注意力無法集中、沉默等情況下,通常會急于尋求一個標簽式的判斷或者診斷,比如“躁郁癥”“多動癥”“自閉癥”等,因為這種結果會讓家長產生自己做了什么的錯覺。但是在臨床上常常會出現循環論證的結果,即醫生和家長根據癥狀和測量工具推出孩子患有某種病癥,同時又論證孩子因為患有自閉癥、抑郁癥所以才有這樣那樣的行為,但是孩子產生的這種行為的含義和背后的原因卻像“房間里的大象”一樣顯而易見卻又常常被忽略。
作為父母,讓孩子處在安全的時間、空間來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脆弱,從而了解孩子為什么有這樣的行為,背后隱藏了什么樣的需求和信息,不是為孩子行為本身焦慮,而是耐心、平和的回應這種需求,不讓孩子對于壓力的這種適應性反應激發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從而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掌控壓力、處理需求,獲得內心的力量和心理彈性。
《傾聽成就孩子的健全人格》這本書不僅告訴家長傾聽的障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過臨床案例來告訴家長,該如何去傾聽。
一、傾聽的障礙
我們社會中有很多非常強大的力量在阻礙人們去傾聽,當孩子在一大堆問題中苦苦掙扎的時候,病癥標簽和藥物處方成為了家庭迫切尋求的解決方法。對于一個因為看著孩子痛苦而倍感無助的家長來說,藥物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這種渴望讓不管是家長和孩子都失去了洞察內心聲音并且獲得真正療愈和成長的契機。
當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周圍并不能了解到他的這種需求,沒有很好的鼓勵支持的氛圍來幫助他獲得面對壓力的心理彈性,而且當孩子悲傷、焦慮、躁郁的時候,很容易激發父母的應激反應和情緒,尤其是在父母也曾有過創傷經歷的情況下,很難給予孩子傾聽的空間。
其實不止外部環境,我們的神經系統也影響了造成了傾聽的障礙。
神經科學家史蒂芬·波格斯給出了生物學上的答案,我們的神經系統可以和環境進行雙向互動,當我們感覺安全的時候,副交感神經系統保持活躍,是我們感覺平靜而專注,交感神經系統則控制我們逃避還是戰斗的反應,當我們恐懼的時候,交感神經就會表現活躍。
其實我們的神經還有第三種反應,由兩類不同的迷走神經構成了副交感神經系統,波格斯稱之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其中一些“智能迷走神經”活躍時,我們能夠去開放的擁抱、傾聽、包容。而另外一些“原始迷走神經”活躍時就會帶來“凍結反應”。
當父母看到孩子在壓力中掙扎的時候,“原始迷走神經”就會表現活躍,在這些神經的影響下,父母會產生壓力反應,甚至連耳朵的肌肉都無法正常工作。這種焦慮更加阻礙了父母們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另外,克勞迪婭在臨床治療中發現,目前在兒童精神健康治療康復中,對于藥物的使用超出了必要性。社會醫療制度以及醫生診療時間的限制,家長對于孩子治療的急切渴望,要求快速的對孩子予以診斷并給出速效治療方案,更加劇了對孩子行為背后含義探尋的忽略傾向。
二、如何傾聽以及傾聽帶來的奇妙變化
那作為家長,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該如何克服這些重重障礙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和需求呢?
克勞迪婭·戈爾德在書中告訴家長,當面臨孩子的一些異常行為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試著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而不是一味迫不及待的去尋求外界的診斷。
在孩子種種行為異常的背后,常常隱藏的是創傷、缺憾、壓力,以及沒有獲得療愈的關系,甚至是有著同樣壓力或者問題的父母或者家族,并不是急著找出結果和處理方法,而是發現和梳理這種問題。
作為家長,尤其是自身有創傷經歷或者情緒障礙等情況下,會對孩子當下的行為產生過激反應,當這種內疚、羞愧以及恐懼的情緒產生的時候,就更加沒辦法去接收孩子行為所傳達的信息。
當家長放慢腳步,放下對于立馬做點什么的執念,才能夠意識到孩子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產生了這種行為問題,而這種問題又是如何激發了自己的情緒,又是如何激起了自己回憶中的缺憾和悲傷。
當家長整理好自己的創傷和情緒的時候,他們才能給予孩子一個安全的空間和足夠的耐心,去創造一個支持鼓勵孩子面對壓力的環境氛圍。
只有家長化解了自己的情緒,才會獲得內心安寧,這種安定會讓家長更加全心全意的支持孩子的健康發展。正如作者在《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中寫到的“當我們非常了解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在遇到那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難時堅定的站在孩子的身邊。”
克勞迪婭·戈爾德遇到非常多的因為傾聽而獲得療愈的孩子和家庭,傾聽讓他們有著更加緊密的情感連接,焦慮、憤怒的情緒和失控的行為,原來也是孩子的一種交流方式。可能憤怒的孩子只是想表達妹妹出生之后自己的失落,一直覺得被孩子排斥的母親其實是自己因為害怕失去孩子而對孩子表達了疏離,孩子拒絕睡覺和頻繁夜醒,其實是在表達分離焦慮等等。
當家長了解到這些的時候,才能給予孩子真正的幫助和關懷,讓他們從脆弱中成長起來,獲得力量,學會面對,成為一個獨立自強、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即使遭遇挫折,也仍然能夠給予別人同情和幫助的有著健全人格的孩子。
其實最近皮克斯的高分動畫電影《coco》,中文譯作《尋夢環游記》其實也是一個關于傾聽的故事。
主人公Miguel小朋友出生在鞋匠世家,卻有一個關于音樂的夢想,而音樂恰恰是這個家族的禁忌。當Miguel的奶奶看到他正在給一個抱著吉他的人擦皮鞋的時候,大怒,繼而發現Miguel貼滿歌星偶像海報吉他時,徹底爆發,摔壞了Miguel的吉他。
奶奶的解釋是,音樂是他們這個家族的詛咒。因為Miguel的曾祖父曾經因為追求音樂夢想而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女兒。對于這個家族來說,音樂就是一種創傷經歷,所以當Miguel提出自己的音樂夢想的時候,家族表現出了應激反應,他們擔心Miguel同樣也因為音樂離開了這個家族。
所以無論Miguel說多少遍自己對于音樂的熱愛,他都沒有被聽見,曾祖母給他賜予祝福幫他回到現實生活的時候也要求加一個條件,永遠不要再碰音樂。
那事情是什么時候出現轉機的時候呢?是Hector說出真相的時候嗎?并不完全是,而是Miguel的曾祖母站在偌大的舞臺上唱出了優美的歌聲,是coco奶奶聽到了熟悉的《remember me》的時候喊出爸爸的時候,當整個家族直面整個家族創傷經歷的時候,Miguel的聲音才真的被聽到了。而一直阻止他的家人才明白了,音樂對于Miguel的重要,對自己的重要。
日本著名的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經在書中寫道: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是啊,作為家長或許我們沒有經過任何考試和資格認證就上崗了,但是我們需要一直學習,學會傾聽,帶給孩子更好的關懷和幫助。
如果你也曾為孩子的可怕的兩歲撓頭,為了挑食焦慮,為了孩子沉默內向而焦慮不妨看看這本書。你會找到令你豁然開朗的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