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也有賺錢的邏輯,這里只談思路,沒有具體的方法。如果被框在觀念的世界中,不偶爾跳出來用上帝視角看這個世界,很容易掉在社會的漩渦中被卷著走。
首先,原始社會肯定是沒有錢這種東西的,社會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才有了穩定的紙幣流通,不妨先了解一下錢形成的來龍去脈。
錢是作為一個媒介,有其存在的基礎
一、穩定的社會
這很重要,如果現在一個國家進入緊急戰備狀態,該國的貨幣作為一張能交換有價值的物品的紙,很容易由于恐慌、濫發紙幣等,真的就變成一張紙;反之一個穩定的社會能使得錢正常流通。
二、較發達的商業
原始社會形成部落時便有了以物易物的活動,到了封建社會用貴金屬作為中間物媒介,進行物品購買,形成商業活動。沒有商業需求便沒有紙幣。
錢是一個泛指,我們不是愛錢,而是愛錢能帶來的物質與享受。錢是物質主義觀締造的最終產物,強大到扭曲現實。是一種物質主義淋漓盡致的體現。
那怎么才能賺到錢?
錢是作為一個媒介存在,無法獨立于人的需求,要想掙錢,得知道人們想要得到什么,就是認知世界的深淺問題。把它往自己懷里攬進來,沒兩把刷子是不行的,大家都是人,憑啥你攬得多?所以,你懂得多或者天生在社會中的高度高,就能攬得更多的錢。
一、天生的起點
比如,生于一個偏遠山區的孩子和在一線城市的家庭的,所受教育和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樣。在成長之路上,如果站在現代社會的高屋建瓴上,認知不斷的拓展和提升,便能在社會運作中博得重要的一環的某個節點。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好運氣投個好胎。起點不同,目標不同。脫離現實談掙錢是假的。
二、產生價值
價值是多元化的,價值對于不同人群的定義也是不同的。你產生的“價值”提供給的人越多,你便能賺更多的錢。本質就是一對多,你“影響”的人越多越賺錢。就像開個店人來的多、發條微博閱讀的人越多,制作一個視頻觀看的人越多,便可以變現更多的錢。相反的,一對一的雇傭制作為商業社會的基礎,你分得的只是蛋糕的一部分中一小粒,賺的必然是最少的。
其實也有不產生價值也能賺錢的,比如詐騙、倒買倒賣利用信息差,但是要不就是太負面或者目前不太廣泛適用了。
三、價值的存在形式
提供服務、實物、錢。這些都有各種各樣的存在形式,但他們存在的基礎也是為人服務,基于人各式各樣的需求和本能。
生存:衣食住、認知
情緒:恐懼、喜愛、煩惱、生氣等
欲望:追求更“好”的體驗
娛樂消遣:在滿足生存需求的前提下,娛樂是最大的需求。最常見的消遣短視頻(刷抖音)、幾秒去刺激視聽。你看那些嘩眾取寵無厘頭的人確實很能裝瘋賣傻,但是流量帶來的價值就是真金白銀。我也刷過兩三個小時毫不停歇的抖音,是作為一種消遣,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當過了這兩小時,反思自己卻一無所獲。其實所有的娛樂消遣都是一樣的,無論是打游戲、看電視、刷抖音都是提供一種體驗,里面有你沒見過沒聽過的新奇有趣,能短暫脫離于生活的繁瑣,把你喜歡的直接放你面前。所以很多app都要根據用戶的行為喜好結合大數據,提供你的“合適”的。用這種方法去逆向思維,總是可以找到你能提供的“價值”。
實物:
人生來就是只看得到眼前的物,能一口喝完的冰可樂、立馬可以用來打游戲的switch、即時可以看到外界信息的手機。來者不拒,只要是夠快的短時內能得到的“快樂”體驗的東西都是“好的”。要滿足的稍縱即逝的情緒欲望,好看的好玩的好吃對大多人都是有價值的。
四、該打工還是要打工的
上班是最尋常的賺錢方式,一對一的為雇主服務,滿足老板的需求做出他喜歡的ppt、海報,做出最好的運營策劃方案,諸如此類,完成工作任務,便能拿到錢,努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還能翻一番。缺點也很明顯,打工能賺到的錢天花板很低,限制很大,只能滿足基本生活所需。這種模式雖然簡單長久但容易困在雇傭制度內,發大財是不可能的。但因為基數過大,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打工者,不過可以開拓一些副業收入。一些很通用的副業技能:手繪插畫、寫作、自媒體、視頻創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