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30歲,突然陷入了吳伯凡老師所說的中年危機、“習慣性焦慮”——發現有很多知識要學,可時間就那么多,效率還低的很。
發覺自己的焦慮情緒,我一直在思考該怎么辦?漸漸地,我有了思路。花了一上午的時間打磨出來,雖然執行時間還很短,但是感覺內心安定了,再沒出現過那種焦慮的狀態。你且先看看~
5:30,突然醒來,看看表,驚訝自己不知不覺竟然形成了生物鐘。(貌似是聽精英日課的一篇關于早起和晚睡的差別的文章以后,知道了早起的好處,再看到戰友們很多早起的,就覺得自己也應該這樣,不知不覺就到點就醒了。)看看身邊的寶貝女兒,又在光溜溜的睡著,哎,真不老實~ ?我給她蓋好被子,然后輕手輕腳地下床。
麻利兒的做上豆漿或稀飯,然后刷牙洗臉,順便在鏡子上“左手刷牙”的便利貼上,給“正”字添上一筆。
6:00,穿上運動裝,帶上手機和藍牙耳機,打開“得到”,出門開始跑步??。
6:30,回到家,沖個澡,打扮打扮,照顧一下孩子,吃早飯。
7:30,出門,路上打開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或萬維鋼的精英日課,開車。
8:20,到辦公室,手機靜音,開始備課,《單片機》或《電工電子技術》。絞盡腦汁地想找個合適的類比來解釋那些抽象的知識點,比如:可以用單向管類比二極管,用現實生活中處理事務的流程解釋編程思路…… 每解決一個知識點,都像又升級了一次,滿滿的成就感。
10:00,給自己二十分鐘處理雜事。
10:20,開始讀我認為當前對我最有用的專欄。經常花個把小時在為知筆記上敲下讀完還不過癮的文章。速度慢下來,思考就多了些,有些原來沒有注意到的細節蹦出來,時間過得飛快……
11:50,午飯。因為飯后的做事效率低,所以我把自己的飯點推遲了20分鐘?。
12:40,午休前設好倒計時三十分鐘,然后強迫自己把思緒拉回來,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好像我把坐享當成快速入睡的工具了),告訴自己晚睡一分鐘就會少睡一分鐘。【方法來自秋葉大叔】
13:30,閱讀,寫作,或者學點自己想學的新技能,這段時間不予嚴格限制,比其他時間段自由些。
15:30,找個沒人的地方開始學功夫英語課程,盡量每天完成一課。
(下午的時間過得飛快,一不留神就下班了,掙扎了好久后,我決定由搭同事的順風車改為自己開車,這樣的好處是我可以晚走一個多小時,這些時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這也算是花錢買時間吧)
17:30,一天的工作、學習徹底結束。所有的工作、學習盡量在白天完成。下班路上聽聽英語或音樂,放松大腦。
The night,時間留給家人。吃完飯陪孩子看會動畫片、一起畫畫、彈鋼琴,然后洗澡睡覺。如果第二天的課還沒備好,就得在哄睡孩子以后起來準備。
“計劃趕不上變化”,這一點你一定深有體會。以前做了計劃卻沒按計劃進行,我心里會想“怎么辦啊,這個又沒完成,我還要不要堅持……” ?而現在,我完全沒有這種擔憂,當某件事(如跑步)因為特殊原因不得不中斷時,我會思考:如何調整(時間/地點)才能減少被中斷的次數?我不擔心我明天能不能堅持跑,因為這已經成了我的“剛需”。而我每天計劃的事情,除了必須做的,都是剛需,而剛需也就是說這件事是由你的內在目的驅動的(Purpose)。
所以,你只要告訴自己:今天沒做不要緊,明天我會繼續的。
我的計劃可以隨機應變,比如需要上課、開會等等,錯過的任務不用補,重要&緊急的任務可利用下午的時間補做,原則是要保證每天的備課和學英語時間。
【敲黑板】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必須遵守:一旦到了做下一件事的時間,絕不拖延,馬上去做下個任務。這么做的意義是,告訴你的大腦:如果不能在這個時間節點前完成這個任務,我今天就沒有時間再做這件事,這可能給我造成很壞的影響。【靈感還是源自秋葉的秒睡之法。我們的大腦比我們以為的聰明得多】
舉個栗子:某天我早晨悠閑地吃完早飯,沒按時間出門。下樓以后想到我會比平時晚到10分鐘,也就是說,我備課的時間被占用了10分鐘,心里馬上焦急起來,以后我就會有意識地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還有,我會注意把自己的要事清單排排序,酌情添加到合適的時間段,隔一段時間還可以適當調整。計劃和變化共存。
這就是我思考后確定的工作日的一天——只有思考和行動,沒有焦慮。
如果你有不同的方法,我們碰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