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一本《萬歷十五年》,我讀了好幾天,到目前為止,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歷史讀物。我一直瞧不起那些歷史專業的學生,我也不喜歡歷史老師,本來挺有趣的歷史故事,被他們一搗鼓,歷史課也就成為了政治教育課,變成個干枯的歷史教條,毫無生氣可言。我也讀過當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兒》,這的確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一個普通的公務員興趣愉悅之作,卻讓整個市場為之瘋狂。但是,這本書也只能放在案頭供人消遣娛樂尚可,畢竟難入方家之眼。也就是說,當年明月的故事講得很好,我也看到作者對明朝的一些值得的評判,就顯得力不從心,差強人意。而黃仁宇先生的這一本《萬歷十五年》卻是俗雅共賞之作,通俗易懂卻又鞭辟入里,對于制度的剖析,對于人性的解讀,對于權力的反思,作者沒有就事論事,而是對著一段歷史展開了全景式的分析和解剖式的討論,全方位,多角度,細致入微的向我展示了這一段歷史里的人和事,帶給人很多啟發,無論是倫理道德,還是法律制度,無論是世故人情,還是家國情懷,從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是一種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生活態度,那就是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人,因而他們擁有和我們類似的心境和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就是歷史,是人的歷史。我想歷史應該就像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一樣的好讀,一樣的深刻,一樣的經典。
在一個王朝末日的余暉里,夕陽晚照,山河失色,西風烈烈,往事如煙,怎能不令人傷懷。塵封案頭,那幾頁寫滿歷史謊言的紙張,早已經略顯枯黃。制度下的惆悵,早已經變得滄桑。就如一場黃粱美夢,總就是要醒來,只見“滿紙荒唐言”,卻不見“一把辛酸淚”。歷史里總是充斥著流言蜚語,沒有緣由,就像今天的娛樂圈,沒有節操,沒有節制。
歷史總會是記住那些處于權力中心而又孤獨的人們,即便他們再怎么荒淫無道、殘忍無情,為世所鄙,不管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他們都會在歷史的書頁上被記上一筆。歷史的筆觸何時如此的優美,如此的灑脫,如此的簡潔,如此的奪目。其實哪怕是居于廟堂之高的千古一帝,還是處于江湖之遠的黎民草賤,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都如同一個個小丑,總是在喜劇的效果里呼喚出一些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歷史的宿命。哪一個皇帝不是孤家寡人?哪一個書生不是懷才不遇?哪一個英雄不是壯志未酬?這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想象,沒有什么是完美的,所有的完美都是等待被拆穿的謊言。這也是歷史的惆悵。
在歷史沉默無聲的軌跡里,每一次當雪花來臨,鋪滿大地的時候。在歷史碾過的轍痕里,我們總是能夠看到一種由無力與無奈混合而成的情感,歷史不忍細讀,為什么皇帝那么任性?為什么百姓那么認命?在隱秘幽暗的歷史隧道里,我們因隱約看到一種東西,那就是制度。一套制度在越來越精致,卻也越來越腐朽的演變的過程中,裹挾著人們走過了千年的風霜,世事輪回,改朝換代,暴力循環,依然不改人們對這一套制度的迷戀。一個個王朝正是靠著這一套制度從風華正茂走向茍延殘喘,就像宿命一樣,天道輪回,卻依舊不改對制度癡迷的初心。制度何其惆悵,在這末世的輪回里,又是一抹殘陽昏黃。
其實,越是一個王朝的末世,個人總是被制度所絞殺,末世皇帝也不會例外。歷史可以為他們歌功頌德,也可以將它們作為替罪的羔羊,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這就他們無法擺脫的命運。他們往往不堪忍受制度之累,因而要不胡作非為,與制度為敵,要不消極懈怠,逍遙于制度之外。末世的皇帝顯示了所有的昏庸與無能,他們的任性使得百姓不再任命,是他們將制度的紅利發揮到最大,所以,他們必須為他們的行為買單,這就是天道。只是為什么天道總是輪回?制度塑造了一代人,制度也迷惘了一代人,而只有他它在如煙的往事里獨自惆悵。
一種制度經過實踐的一再打磨,往往早已經形神俱散,只是越是這樣,越會有一種力量保障制度在形式上的權威,而此時,所謂的倫理道德也變為繁瑣的禮儀,不斷愚弄與欺騙著這個世界,即使這個王朝完蛋了,他依然會陰魂不散,鉗制著人們的思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人就是制度的產物。
很悲哀的說聲人是制度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