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做抑郁癥相關事業的時候,發現其實一些人對抑郁癥患者存在有誤解,覺得他們是失敗的loser、負能量發射器、外表陰郁的人,這不僅可能造成或加劇抑郁癥患者的病恥感,還會使我們忽略身邊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包括我們自己。
其實根據我們接觸到的案例和經驗,大多數的抑郁癥患者,恰恰是“成功人士”、正能量發射器、外表陽光的人。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5年前因為抑郁癥自殺了,所有收到消息的親朋好友全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按照世俗標準來看,他壓根和抑郁沾不上邊:家庭條件很好、積極上進、學習成績優異、長得很帥氣、身材fit、非常有幽默感、待人體貼、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是大家眼里的小太陽。
大家都很難把這樣一顆“小太陽”和抑郁癥扯上什么關系,但是悲劇就這樣切切實實地發生了。
最近在和國內首家關注精神健康、抑郁癥防治及知識普及的公益基金會尚善基金會創始人毛愛珍女士的溝通中我發現,其實她的兒子尚于博(曾出演《杜拉拉升職記》等影視作品和話?。┮彩沁@樣一個優秀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文章,讓大家能夠更好地認識抑郁癥,辨識抑郁癥患者,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助人助己。
在我列舉表現之前,我希望大家可以先記住三個要點,這樣對于后面內容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
1. 抑郁的根本原因是內在的沖突,確切地說是“理想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的沖突。
2. 抑郁的突出表現之一是理想化,或者說是完美主義。
3. 抑郁的主要特點是能量水平低,不管是因為長期追求“完美”還是思考人生問題,都很容易導致疲憊。
1. 剛實現階層變化不久的人
一個人的階層和職業很難不對自己的認知、思考和行為模式產生影響,因此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原生家庭教給我們的實際上是適合父母那個階層和職業的模式,如果我們長大以后還是復制父母的階層和職業狀態,那么抑郁的概率就比較小;但是如果我們因為受教育、工作或婚姻關系等機緣進入新的階層時,原有的模式就不再適用,同時適應新階層的新模式還在探索和成型的過程中,這個時候就非常容易出現認知上的沖突和糾結,人很容易陷入抑郁狀態。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原生條件如果并不是很好,但是他因為特別努力或者特別的天賦而進入重點大學、知名企業、大城市等競爭激烈環境的時候,就很容易陷入抑郁。
2. 習慣優秀的人
讀書的時候,似乎每個班都有至少這么一兩位同學,別人考60分歡歡喜喜,他們考90分卻郁郁不樂甚至傷心落淚,有些人會認為他們這是虛偽,實際上這是他們的真情流露,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他們應該是至少要考95分甚至100分的。
這也是為什么像張國榮這樣在世俗標準看來什么都有的成功人士還會得抑郁癥甚至因此自殺的原因,因為他們自我評價的參照物是神。而且其實往往就是這樣習慣了優秀的人,對不優秀有極強的恐懼心理,才會喪失了對于不優秀的承受能力。
很多人考上清華北大,結果得了抑郁癥,很多就是這種情況:原來在校里、縣里、市里、甚至省里都是優秀拔尖的,結果一個學期下來,可能考的是班上第二三十名、四五十名、甚至墊底,這對人的心理沖擊是非常大的。
人在上升通道當中,會感覺到“我在和理想中的自我越來越近”,覺得雖然現在還并不讓人滿意,但是“還有機會”,所以這個時候他還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但是一旦上升通道受阻(這是幾乎注定會發生的),不得不正視可能自己一輩子也沒有辦法達到“理想中的自我”的時候,就很可能崩潰了。
3. 做事情是因為外在激勵而做的人
一個人和他所處的環境的互動,有無數種可能性,如果以某一個維度來看,幾乎總是有“更好的”做法,可惜人不是孫悟空,不會七十二變,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變成什么樣就變成什么樣的,這個時候就需要“裝”,如果想要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本然狀態相差越大,對人的能耗就越多。
這種能耗和靠“裝”所能獲得的超額收益形成了某種動態平衡的對沖關系,很多人比較尊重自己的感受,就可以比較好地衡量這種平衡關系,做出比較適中的反應,但是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往往會更看重后者而忽視前者。也就是說,他們更傾向于為了“收益”而委屈自己。
如果我們為了賺更多的錢而選擇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甚至不擅長的工作,那么就是在委屈自己,委屈越多,積攢的抑郁就越多,到達一定的量以后,就是抑郁癥。
很多人感覺自己每天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但是就是感覺特別疲憊,就是這個原因。
有一些人的抑郁在換工作之后就好了很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4. 總是透露出一種無力感的人
由于長期為了外在環境而委屈內在自我,讓抑郁癥患者逐漸培養了一種無能為力感,對外在力量和限制做了過高的估計,而對內在力量和資源做了過低的評價,所以“我也想……,但是……”就變成了他們的常用語句。
5. 言語中總有“應該”的人
因為抑郁癥患者總是因環境而扭曲自己,所以他們的“超我”特別強大,就像一個非常嚴厲的內在父母,隨時在監督和告誡他,應該怎樣怎樣,所以也會自然流露到他們的語言當中,變成了各種“應該”:我應該怎樣怎樣,你應該怎樣怎樣,他應該怎樣怎樣……
這不僅會使抑郁癥患者自己感覺隨時處于被監督和挑剔的狀態中而神經緊張,也經常會讓抑郁癥患者的人際關系惡化,因為一般人都不喜歡處于這樣的壓力之下,有時甚至就算抑郁癥患者對于別人“應該怎樣怎樣”沒有說出口,也會通過他自己的表情、氣場等情緒流通渠道讓別人感受到那種攻擊性。
6.對人對己要求高的人
因為內在的父母非??量?,所以抑郁癥患者對自己要求會非常高。
在做管理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人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成果沒有信心,但是其實對于管理者來說已經足夠好了。這就是他們對自己要求高的表現,他們是在以自己的那個“完美標準”在評估自己做的東西,而不是以別人的需求為標準,所以其實會造成很多無謂的投入,而且還會讓他們做事拖沓、交貨拖延,哪怕交貨以后也惴惴不安。
在親密關系中也很常見,就是覺得對方笨、懶、邋遢等,進而指責和攻擊對方,企圖讓對方和自己一樣。但是這其實只不過是他把自己的內在沖突外化而已,他真正不能容忍的,是自己的笨、懶、邋遢等。所以這樣的人,如果關系破裂,對方離開,沒有人再讓他投射,那么攻擊就會轉向自我,然后進入抑郁狀態。
7. 總是道歉的人
同樣因為自我要求太高,而自己做的一切,除非利用心理障礙進行屏蔽(嚴重的甚至到精神分裂的地步),否則都逃不過自己的眼睛。所以一旦將挑剔目光的落眼點從別人轉向自己,就會發現自己這里也有問題,那里也做的不好,如果這個時候有人指責他,他就會拼命道歉,甚至有些時候別人都沒有要指責他,他也會不停地道歉,哪怕這個事情在別人看來根本無關痛癢。
8. 特別擅于發現別人優點的人
抑郁癥患者把理想狀態當作了一種可實現的狀態,所以他們會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努力尋找這樣的例證,可惜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就會耍個戲法騙自己:選擇性地放大別人的優點而忽視別人的缺點,這就造成了一種心理感受:其他人都很好,就我最糟糕。而沒有認知到一個事實:所有人的生活其實都如張愛玲所說,“是一襲華美的袍子,里面爬滿了虱子”,大多數人其實都活得渾渾噩噩,都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都很脆弱,都有自己過不去的坎、做不到的事、愛不到的人。
9. “討好型人格”,力圖讓所有人高興和喜歡的人
因為總是拔高別人而貶低自己,所以抑郁癥患者感覺別人是比自己重要的,而且極力希望獲得這些人的認同,這樣讓自己得到一種“自己也如他們一樣完美”的安慰,同時又因為自我評價非常低而覺得別人是不會接受真正的自己的,所以會努力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方式去討好別人,哪怕做出很多犧牲也在所不惜。
10. 看上去很堅強的很完美的人
因為抑郁癥患者自我評價低,又害怕別人不接受真正的自我,所以會按照世俗的喜好去偽裝自己,而且對暴露與之相反的方面有很強的恐懼感,所以因為一般社會都會認為堅強是好的,脆弱是不好的,所以抑郁癥患者就會拼命裝得很堅強,不愿也不敢在別人面前呈現自己的脆弱面。但是剛者易折,這樣的人因為對自我壓抑過甚,時常會出現突然的崩潰,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強人會突然自殺的原因。
當然,堅強只是一個維度,其他的維度還有:快樂、積極、聰明、苗條、漂亮、有錢、陽剛等等,都可以成為抑郁的溫床。
11. 承擔過多責任的人
抑郁質的人因為把完美當成了常態,所以他覺得他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實際上是完美的人才能夠承擔得了的責任。結果就是,過分承擔責任,把本來屬于別人的鍋、甚至不屬于任何人的鍋都自己背了起來。這樣的傾向,自然會在早期很好地鍛煉他們的能力,很容易讓抑郁質的人成為領導,但是時間久了,疲憊感和委屈感就會累積得越來越多,讓他們越來越怠惰,使他們能夠承擔的重量變少,這又會引起他們的自責,形成一個正反饋循環,最終變成抑郁癥壓垮他們。
12. 很少提自己需求的人
因為抑郁質的人習慣高估別人而低估自己,自我價值感低,所以他們覺得別人會做出比他們更好的決定,也更有資格做決定。另一方面,因為抑郁質的人經常為了外在環境而委屈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們逐漸就麻木和喪失了和自己感覺的鏈接,所以到了感覺扮演重要決策依據的時候,他們就會很茫然。所以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把選擇權交給別人,比如“想吃什么”的問題,如果有別人在場,他們一般就傾向于讓別人來決定。
13. 想很多的人
因為抑郁質的人內心存在很多沖突和糾結,因此很小的一個事情,他們可能也會想更多,腦袋里各種pros and cons,像天使和惡魔隨時在交戰。這就導致他們長時間處于非常疲憊的狀態,這也是他們決策困難、很多時候寧愿把決策權交給別人的原因。
由于心理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我們往往可以見微知著,抑郁的狐貍尾巴其實無處不在,我在這里只是列舉了幾個有代表性的,還有其他很多其他表現和案例,歡迎大家補充,幫助更多的人理解抑郁,更好地發現和幫助身邊的抑郁癥患者。
作者:韓天澍,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投資行業資深人士,抑郁康復后,致力于心靈覺醒和成長。
未經允許,謝絕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