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琪雪
原創不易,且看且珍惜
有人說:“25歲之前要學會做加法,加入豐富的閱歷和內涵;25歲之后,要逐步做減法,減去浮躁和世故。”
25歲被當做青春分水嶺,25歲之前你瘋你鬧,旁人只當你年少無知,25歲之后你便需要西裝革履擺出一副成熟穩重的模樣。
可是,擺出的模樣終究只是一個表象。或許在旁人眼里你風光無限,但你自己清楚面對未來時你內心有多惶恐。在無人的時候,你會一遍又一遍問一句:“道路千萬條,我該走哪一條?”
正如劉同所說,誰的青春不迷茫?迷茫是常態,走出迷茫,尋找方向才是25歲的我們該做的事。
我和大家一樣,在過去25年,我一直在尋找,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直到遇到弘丹老師,我才找到一條自己喜歡,并愿意終身踐行的道路——寫作。
記憶會沙化,但是文字可以流傳
韓寒在《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寫道:“世界就像一堵墻,我們就像一只貓,我必須要在這個墻上留下我的抓痕,在此之前,我才不會把爪子對向自己。”
這句話對于當時陷入人生低谷的我來說,像是一盆冷水,澆醒了我沉睡的心。那時候我在想,我才22歲,還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跡。如果我把爪子伸向了自己,那么誰還會記得,我曾經來過?
人生不過短短百年,在這百年里,我們會經歷很多悲歡離合。這些人生滋味對于旁人而言微不足道,可是對于自身而言卻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想如果可以選擇,大部分人都愿意留住這筆財富。
可是很可惜,這筆財富是以記憶的形式儲存在我們大腦。而每個人的記憶就像是一座沙城,人在沙城中不斷前行,身后的沙城在歲月侵蝕下不斷風化。縱然心里不舍,卻也只能任由化為流沙從我們指尖流逝。
一開始我選擇用照片留住回憶,可后來發現,照片留住的只有那美好的畫面。照片背后的故事,依然會在時間的摧殘下一點點消散。于是,我萌生了想要用文字記錄生活的念頭。
我想等我頭發花白的時候,可以和老伴兩個人戴著老花眼鏡,在夕陽的余暉下,一點點回憶屬于我們兩個人的故事。
愿望是美好的,可現實的殘酷的。當我想提筆記錄生活時,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就算硬著頭皮寫出來,那些文字也無法反映出當時的意境。這讓我感覺很挫敗,可是我不愿意就此放棄,于是我開始在網上瘋狂尋找寫作培訓班。
在尋找過程中,弘丹老師的《靠讀書也能掙錢,讓你讀的書為你創造價值—18節快速入門寫作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自己平時也愛看書,如果可以用自己愛好創造更大的價值,何樂而不為?所以我二話沒說就購買了課程,并跟隨弘丹老師的腳步開啟了我的寫作道路。
快讓人迷茫,寫作卻可讓你在慢中尋找方向
最開始,弘丹老師的寫作課對于我最大的幫助不是變現,而是讓我學會在寫作過程中,放慢節奏直面內心,與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話。
在如今快節奏生活中,身邊的人最常說的便是:“你要努力,你要快速成長,否則就會被后輩追上,會被社會淘汰。”
可當人全部身心都放在快速完成任務,快速適應節奏上時,他就會漸漸忘了自己的初心。
我曾經一直信奉這么一句話:“如果你感覺到迷茫,那你就擼起袖子干。干什么都行,只要讓自己動起來。”
可是,漸漸的我發現,這樣不經思考,沒有方向的努力都不過是在浪費時間。
看上去自己一直在努力,可是事實上,不過是在原地踏步。因為當你一直埋頭往前走時,你就不會停下總結經驗。那么下一次,你還會在相同的地方摔倒。
摔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個地方,你摔倒了一次又一次。更可怕的是,你摔倒的地方,和你想去的目的地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
25歲,為什么那么多人會覺得迷茫,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覺得迷茫,歸根究底是因為你不了解自己,不懂自己的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是因為你覺得你現在得到的,并不是你內心真心想要的。
那如何了解自己?如何尋找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
答案就是寫作。
我一直很認可弘丹老師的一句話:“每一次的寫作,都是在和自己內心對話。”也正是因為這句話,讓我決定成為終身寫作的踐行者。
在一次又一次和自己深度溝通之后,你會更加了解自己,會更明確自己前進的方向,會懂得取舍。
正如《寫出我心》一書中寫的:“當你可以用筆和自己的心觸碰,你才會發現一個大寫的自己,一種真正的自由。”
選擇本就沒有對錯,只要問心無愧便可。寫作只是讓你在快節奏生活中慢下來,直面內心,隨心而動。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寫作第二大功效,就是倒逼你學習,而學習最便捷的方式便是閱讀。
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每讀一本書都是在同一位智者交流,在和智者交流的過程中,能發現自己的不足。而這一位位智者會像一位位老師,在拓寬你眼界的同時,不斷修正你的價值觀,彌補你的不足。
另外,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專業人士花了十年二十年才總結出來的經驗。運用這些經驗,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
運用經驗說出來容易,可是做起來就難了。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書看了就忘。每次合上書之后,就發現自己腦袋空空,什么都沒有留住。
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你沒有將書中內容內化于心。既不能內化于心,又如何做到外化于行?
每每想到這,我都覺得能夠遇到弘丹老師,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被弘丹老師領入寫作之門后,又在弘丹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如何有效的閱讀。
她告訴我,想要讀懂一本書需要你在讀這本書之前問自己,你為什么要讀這本書?你想要從這本書學到什么?是書的哪一點讓你產生想要閱讀的欲望?簡單的幾個問題,讓你閱讀更有目的性。
在《王者閱讀法》一書中曾提到,當你帶有目的去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你想要關注的字眼,會主動出現在你視線。這是大腦無意識的行為,就像當你討厭一個人時候,你會不自覺關注他的缺點,而忽略了他本身優點。
其次,閱讀書內容之前,通過閱讀書籍封面、腰封、目錄等了解書的基本框架。并在閱讀內容過程中,勾畫出你覺得對你有用東西。倘若書中某一個片段或者某一句話對你很有感觸,那就拿起筆及時將這些感觸記錄下來。這些一閃而過的感觸,便是你內心成長的印記。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便是合上書之后,制作一個關于這本書的思維導圖。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將書去繁為簡的過程。而你也能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鞏固書中內容。如果有可能,還可以寫一篇簡短的讀后感,記錄當時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正如大多數人說的:“25歲之前要學會做加法,加入豐富的閱歷和內涵。”而對于25歲初入社會的我們而言,增加閱歷和內涵最快方式就是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你可以體驗不同的人生。
而寫作則是將這些閱歷和內涵內化于心,并同內心最真實的自己進行對話。在寫作過程中,不斷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目標。
愛國英雄吉鴻昌曾說:“路是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個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寫作便是在記錄我們自己的歷史。
在弘丹老師的影響下,我開始了寫作。這一年的寫作經歷對于他人而言或許微不足道,可是對于我而言卻是一種成長。
在這一年里,我從一年讀10本書,變成一年讀100本書。從一個寫作小白,變成了今日頭條優秀情感領域寫作者,寫的書評影評多次獲得青云計劃。
在這一年里,我賺取了人生第一筆稿費,簽約了我人生第一部長篇小說《穿越之傾世醫妃》,且正準備簽約微師,成為微師簽約作者。
在這一年里,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交到了幾個知心的朋友。
這一切都要感謝寫作的啟蒙老師——弘丹老師,是弘丹老師讓我發現了生活的另外一種形式,學會了不給自己設限,明白了書中真有黃金屋。
-END-
我是琪雪,一個愛閱讀愛寫作的理工女。我筆寫我心,我字釋我情。愿我的文字,可以給你帶去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