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又看到人生三大錯覺,百度查了下,來源于一個人人網(wǎng)的網(wǎng)友,稱“手機震動,我能反殺,TA喜歡我”。
和我前天所想有所差異,我認為是“感覺能行,我是對的,TA喜歡我”。
從自利性偏差來看,人生三大錯覺,其實是對微觀行為預(yù)測、宏觀價值判斷、心儀對象感覺的自利性偏差,即微觀行為上感覺能成,宏觀價值判斷上立場優(yōu)先,情感判斷上自私自利。
這般看來,人生三大錯覺難以克服的真正原因是自利性偏差難以克服。
古語有之人不為己,則天誅地滅。說的就是,人吶,要是沒有一點自利性偏差,那么天誅之地滅之,萬物都與之作對,是不容于世的。
市場經(jīng)濟所云“看不見的手”,是其人的切身利益,也正是植根于自利性偏差。要是人人都是圣人,克服了自利性偏差,那么市場經(jīng)濟就成了無源之水。
所以可以說圣人不容于世,圣者,具備一定的神性。
就“宏觀發(fā)現(xiàn)問題,微觀解決問題”而言,立場往往是最根本的,換言之,基本立場影響乃至決定了基本動機。人的基本動機來源不外乎兩種,一者人的生物天性,一者人的社會價值感。在兩者中,生物天性有性沖動、饑餓感、痛感、溫感、多巴胺大腦獎賞回路癮感、疲倦感等,人的社會價值感則來源于各種主義學(xué)說,如無神論和有神論、英雄主義、完美主義等,產(chǎn)生的基本價值感可以稱為罪感、救贖感、恥感、榮耀感。
從本質(zhì)上看,人的微觀行為,應(yīng)該更多考量人的生物天性而非社會價值,但是實際上,二者相互作用,以愛情觀為例,根據(jù)斯騰伯格的親密、激情和承諾,三者作為愛情的基本價值本身依賴于生物天性,如激情依賴于性沖動、多巴胺大腦獎賞回路癮感,甚至有部分M會依賴于痛感和基本社會價值感的罪感和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