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屬于晚熟型的,年輕時候不懂得努力的重要,或者說知道努力重要但自控力很差。
比如,上高中時候不用心學習,迷戀上網,談戀愛,或者上課走神,導致沒考上一所好大學;又比如,上大學時候任由自己享受大學的自由,盡情的玩耍,談戀愛,打籃球,踢足球,逛街,打游戲,在寢室睡覺,導致畢業后什么工作能力也沒有,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渾渾噩噩的工作幾年以后,突然發現自己被一些優秀的同學甩的老遠,自己還是一事無成。又不甘于現狀,想要改變自己,卻恨年齡已大,總是在想:“我現在努力還來得及嗎?”
想要考研考博,感覺有點晚了,年齡大了;想要學一門新的手藝,害怕晚了,是否還來得及,是否還能競爭過別人?現在學上還能不能發揮作用,找到用武之地?
2
晚不晚?肯定的說,相比于5年前,肯定是晚。是否來得及?這種擔心其實多余,難道告訴你來不及了,你就不去努力了嗎?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很多事,做了就比不做強,有總比沒有要好。就像上學時老師教育的那樣,上課遲到總比不到好。不能因為晚了就不去努力,不努力,只會讓現狀更加糟糕。
不管是不是晚了,也不管是不是來得及,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現狀多么不堪,只要努力就能讓情況越來越好。這就是我們什么時候努力都不晚的動力。
順便說一下,努力不一定能達到社會上對成功的定義標準,但至少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優秀。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猶如一只爬向金字塔頂端的蝸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到達頂端,但盡力爬的更高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我們不需要跟任何人比,不需要焦慮自己能達到什么高度。我們只需要跟曾經的自己比,越過越好,這就是努力生活的意義。
3
事實上,生活中很多人都如哈叔在《35歲才開始努力,還來得及嗎?》一文中描述的那樣“有些人從30歲就在問,我現在開始,是否還來得及;到了40歲,他可能還在問這個問題;到了50歲,他依舊在猶豫。這是絕對真實的,而且這樣的人還特別多”。
猶豫彷徨的成本遠比試錯的成本更高。區別就在于,猶豫不決是停在原地。而試錯是在行動。只要把努力付諸行動,即使錯了也是進步。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報導了一位勵志媽媽。49歲上海交大宿管阿姨,和兒子一同考上研究生。
這位厲害的媽媽叫原夢園,家在河南新鄉,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網課,備戰考研,竟然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過線,兒子被復旦大學錄取,原夢園則被廣西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錄取,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被稱為“學霸媽媽”。
有些網友說她49歲了還考研,占用了年輕人的錄取名額。這位媽媽說,不是她搶了年輕人的名額,而是年輕人自己不夠努力。一定有人在想,49歲了就算研究生畢業又能怎樣,有什么意義呢?
的確,49歲的年齡,即使研究生畢業了,也未必就一定能怎樣,未必會受到好公司,好單位的青睞。但有碩士文學歷就比沒有要好。
這位媽媽說,她畢業以后還是想回到老家教書。
即使這位媽媽畢業后不想回去教書,想要讓自己的人生往前發展,至少研究生畢業以后的她比之前多了一份厚重的資本,選擇工作的余地更廣。
未必要多么高大上的理想,但比以前更好,比以前更有選擇的權利,這就是49歲還要努力的意義。
4
或許我們錯過了努力的最佳年齡,喪失了靠努力翻盤的最佳時機,但是沒關系,一輩子還長,活到老,學到老。
前面的人生已逝去,后面的人生我們還可以重來。
為了讓后面的人生具有更多的選擇權利,為了改變目前不如意的生活現狀,為了后半生能越過越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強,我們就該毫不猶豫,不遺余力的去努力。
這就是努力的意義,這就是努力什么時候都不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