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0月讀了《自控力》,11月就有幸讀到了《自控力:實操篇》,所以在概念的理解上,這是有延續性的,正是這種延續性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什么理論最終都要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才知道是不是適合自己。正如那句: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理論和方法是他人總結出來的,不一定在你身上就適用。
整本書分為五章,一共25課,而在自控力共讀團里,花了25天,寫了25篇小記,讀完這本書。如果要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我就說我最喜歡的是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一章是建立高效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是控制你行動最根本的存在。這一章的內容也是我當時讀《自控力》收獲最深的一個概念,就是自控力的根本:人自控力的來源不是“應該做”而是“我想做”,作者在第一章的第一課就提出這個觀點,說明了這個概念的重要性。
但是人的意識總是被他人左右,認為別人眼里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認為自己需要做的事多是別人認為你要做的事情。而自控力一再聲明的就是自己懂得自己的目標,而且為了這個目標去努力。在第一章中我的閱讀一直就是帶著這個概念,而第一章也一再謀合我的這個概念。
第一章中提到的對自己身體的認知、提高心理動力,擺脫上癮,以及微習慣,都是在感知自我,明確自我,為自己而努力。
每個人都喜歡成長,但是也都在懼怕成長過程中的痛。有人告訴我,如果有兩條路選擇,那么就選擇難走的那條,總是沒錯。但是在現實中誰又愿意去選擇那條難走的路呢?而在本書的第二章就給出了怎么才有動力和方法去走艱難的路。
這章結合第一章就更好接納,因為成長的過程中是一個找尋自我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一些方法找到自我。
第二章的內容中提到“自發型動機”,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對自己的認知依舊是別人眼里的認知,而一切的努力也是為了別人覺得我應該怎樣而去做什么。但是如果了解到了“自發型動機”概念,那么一切你想達到的目標就有了動力,因為每個人都對自身的利益最為上心,而想到最終你想達到的目標是自己想要的,那么怎么會半途而廢呢?
而成長型思維是另一個對我很有感觸的概念。我們很多人都對自己有個定義,就是遇見困難第一反應是我不行,而這種不行的定義會讓人失去想嘗試的想法,像極了蝸牛身后背的那個殼。有想法退縮,那么就退回舒適區最好。但是成長型思維恰恰是要打破這個殼,去掉桎梏,也許你會發現自己有一雙翅膀。
想來我們工作這么多年,學到的經驗真的是我們復盤提升出來的么?怎么感覺都是用時間堆疊出來的呢?經驗不過是我們看見了,并且看見了這件事的結果,記住了處理方法,那么下次就是生搬硬套罷了,哪里還管問題有沒有發生變化?
后面三章我不是很受用,所以不過多評論,只是各花入各眼,可能總有人會找到自己適用的點。
書是用來讀的,但是很多時候更是用的,而《自控力:實操篇》這本書就是拿來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