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薦我看蔡壘磊的《認知突圍》一書,聽書名就感覺不錯,果斷下手,四天把它看完,大大顛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認知。
欣喜地在群里提到這本書,有幾個小伙伴說,早就關注過蔡叔,他是自媒體大咖。好吧,我是看到這本書,才知道他,后知后覺啊!
《認知突圍》上月剛剛出版的新書,共分為六章,即認清自己、知識、人生、金錢、時間、關系。
這些話題很大很深,對它們的認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態度,對它們的認知程度也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方向。認知優勢,才是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認識自己
重新認識自己,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騙你。想起現在很多女孩愛瘋狂的自拍,各種美顏修圖,僅嘴唇都要修好幾次,然后發布在朋友圈、網絡上。因而得到虛無的滿足,長此以往,她就真以為修圖后的她,是自己最真實的模樣。其實不過是假象,是被一大波點贊附和夸贊所蒙騙。
蔡叔引用到泰勒斯的話,什么是最困難的事,對方回答,“看清你自己。”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看清自己。
重新認識知識
成為一個睿智的人,攝入有效知識的正確姿勢。持續學習,為何你無法堅持下來。知識不是無用,是你不會用。
蔡叔的每一個小標題,我們都可以擴充寫一篇文章,攝入有效的知識,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
蔡叔在書里提到,知識是分層次的,智慧、體系知識、加工知識、信息知識。
底層知識是最基礎的信息知識,就是我們從外界直接攝取來的那部分信息,我們很多人對知識的認知就停留在這一層。
有很多小伙伴喜歡囫圇吞棗,有的每天讀一本書,每月讀多少書,顯示自己很努力,以必來感動自己,感動他人,以完成某種口號。其實那些走馬觀花所讀的書,未必真的消化屬于自己的,不過就是翻了書的目錄結尾而已。
只有把知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創造之后,加工知識就是真正屬于你自己的知識,而不是把書本上的知識奉若神明,不結合自己當下去總結思考。
最好要寫下讀書筆記、讀后感、重點做摘抄、把一本書真正看透吃透。要在生活中正確地去運用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重新認識金錢
金錢是人性的放大器,你對金錢遠沒有那么渴望,無節制地省錢是個大坑。
作者提到,年輕人要建立起“掙錢就是幫人”的價值觀,不要羞于談錢,也不要恥于談錢。看到這句話對我感觸特別大,生活中許多人太過含蓄,不好意思談錢。
人們喜歡把自己真正想賺錢的心思隱藏起來,唯恐別人說他太功利太俗氣。久而久之,幾乎人人自帶面具,自帶囚籠行走于世間。
小時候,我總以為地主是大壞人,只有窮人才是好人。長大后才明白,地主階級是特定時代的精英階層,他們為社會作出的貢獻更多。
如今也一樣,那些掙錢多的人自然有能力幫助到更多人,為他人提供就業崗位,促進經濟消費,為社會帶來價值。這也就是個人價值的最大體現。只有你掙錢更多,才能幫更多人。
所以“掙錢就是幫人。”相信看到這一章的人,都會有種突然明朗的感覺。
蔡叔還談到,無節制地省錢是個大坑,他寫道,省錢不等于節約錢,花錢不等于浪費錢,很多人省成了“摳門”,但只能叫省錢,卻不能叫節約錢,花不必要的錢叫浪費錢,花不必要的精力叫浪費精力。
蔡叔強調,省錢的初始動機在于貧窮,而不是美德。他還引用到羅永浩的話“一個人使勁兒省錢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敢于花錢的人才能賺大錢。當然這該指有進取心人格的人,而不是盲目的大吃大喝。
常常聽到開源節流這個詞,開源的人節流易,而節流的人開源難。
比如有人把賺到的錢不斷投資自己,提高自己的眼界思維,有人選擇把賺到的錢存起來,自己依然一成不變。那么五年后,十年后,誰的身價會更高呢!
相信不同選擇,不同思維的倆個人,對金錢的不同態度,對人生的不同規劃,導致十年后,他們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開源和節流沖突的時候,我們站在開源這一邊不會有錯。
書里引用到《圣經》里的寓言,“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馬太效應,這種“贏家通吃”的現象隨處可見,也是我們貧富不斷拉大的主要原因。
作為勞苦大眾,想要快速提高收入就得在保證勞動性收入不縮水的前提下,不斷增加資產性收入的占比。而只有不斷積累各方面的知識、能力與資產,并將它們自帶的紅利利用起來,才能使自己跑贏大多數人,從而從下層通道慢慢地往上挪。
重新認識時間
賺時間就是賺壽命,時間用在哪里,決定了你是誰?
我們如何來賺取更多的時間呢?那就是多經歷,一個60歲的人,他的生活幾十年如一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單純地比我們多看了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反映時間在他人生刻度上留下了印記。而有的人只需幾年就能走過另一些人一輩子走過的路。
時間是關于選擇的藝術 正確賺時間的重要法則,豐富自己的時間經歷。
那我們就要去多見不同的人,多體驗不同的生活,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多看書開始,腳步不能帶我們到達的,書本可以帶我們去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現在做起吧!
重新認識關系
人和人之間,需要一點界限,父母偉大,但沒有那么偉大,戀愛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親戚并不意味著親密。
蔡叔的這個觀點,也是對我們固有思維的打破,父母并沒有那么偉大,許多父母喜歡說“我總是為你好。”“孩子是生命的延續,跟我是一體的”。一旦子女的反應與他們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就會憤怒。
是因為父母從把一個孩子從小養到大,付出的情感過多,付出的心血越多,情感總值就水漲船高。
做父母的得多提供孩子為父母做事的場景,不要以為這是壓榨孩子,其實,一味對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為對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悅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就是自私,但我們教育卻把這自私說成無私,實在是荒繆。
想起我身邊就有很多,為孩子一味的付出,恨不得大小事包辦,孩子養成了媽寶男,沒有自己的思想主見,凡事依賴母親。還有位親戚還特意去女兒讀書的大學邊工作,她說要每天看到自己的女兒,要給她做合口的飯菜。
看到蔡叔的觀點,分析下這類父母其實就是自私,她們自己離不開子女,反而大眾以為那是種高高在上的無私愛,這是種道德綁架。
蔡叔還提到關于社交,社交有兩個賬戶:消費賬戶和工作賬戶。每個人出去社交,都至少帶著一個。消費賬戶負責消費,比如用時間買快樂等。工作賬戶負責工作,比如用時間達成利益交換等。
重新認識人生
幸福人人都能擁有,很多人說:“等我有錢我就幸福了。”這是沒有什么道理的,因為當你有錢時,你的圈子早已不同,你要的東西早已不同,你的比較對象必然也不同了。
其實這也我一直以為的,我總覺得自己物質條件再好點,能在大城市有套房子就美了。以后我真實現了這個愿望未必就有多幸福,還不如現在開開心心地過每一天,只要努力下去,該來的總會來。
文中說到,一個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人,他在一生之中累積的幸福感,遠遠沒有一個從底層一無所有到最后功成名就的人累積的幸福感多。
這么說來,像我們這樣的普羅大眾幸福感會個更強的呀!幸福取決于你自身,而不是你的客觀狀態。
想起我初出門打工時,廠里工資是年底一次性結清,平常只能借支生活費,50元或100元,用于吃飯零花,我常從里面省20元放在信封里一起寄回家(最多的放過50元)。
記得妹妹們說,那時打開信件看到有20元錢真是開心,母親嘴角都是笑。現在就是發200紅包給妹妹們,肯定都沒有當年那種幸福感。
這么梳理下來,幸福感和金錢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而在于主觀感受。未來,我若真實現了現在的夢想,未必就會比現在幸福感強。
同情心是一種更高級的優越感,同情這個行為本身就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感的回報,因為我們選擇了更弱的比較對象,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接受別人同情的。
原來同情別人是給自己帶來優越感的,作者蔡叔實在是把人性分析得太透徹,他把我們固有僵化思維打破,把人們逃避的問題,統統拿出來深度剖析,讓人折服驚嘆。
希望更多的人讀到這本《認知突圍》,全方面重新認識自己,提高認知,愿我們更好地成長。
這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一方面互聯網帶來了無數的機會,塑造了不少的新貴,每一個行業都在被改變或等待被顛覆;另一方面,中產階級無比焦慮,缺乏安全感,媒體天天營造上升通道被關閉的悲涼氛圍。我相信我們正在經歷新的技術革命和新的文藝復興,我們無比興奮,卻又無比焦慮。我們好似有無限機會,又不知道如何抓住它們。我們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認知。――陳立飛
他們是如何實現了階層逆襲?那年陪母親交公糧
只和別人學,只同自己比(人民網轉發20萬閱讀量)
(多家公眾號轉發的熱文,歡迎閱讀,我是齊帆齊,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一起交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