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總是在過后才顯得飛快......,停下來,先花幾分鐘想想這句話,你會想到什么。
時間總是在過后才顯得飛快......這種感覺對嗎?
嗯,確實是這樣!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分析應該有2個原因
1、因為已經過去了,不論好壞,不論對錯,我們都能夠放松心態正確看待。
2、過去的事再回首,都會覺得當時做的不夠好,或者說如果再來一遍會做的更好,比如很多該做的事沒有做,很多該珍惜的沒有珍惜,很多好機會沒有把握住等等。
如果這個感覺是對的,分析是對的,那么我應該如何思考,如何行動?
1、要調整心態,盡量做到事前事中時候都要放松心態,正確客觀看待,甚至做一件事時,想想如果是10年后的自己回憶現在,會如何判斷。
2、既然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是不是盡最大努力就行了,只要對得起自己就行了,要能接受現實就是不夠完美的,而不用過于患得患失,刻意追求完美,導致自己很脆弱。
為什么我有這種感覺?我還需要糾正什么?其他人也是會這么感覺嗎?如果是某某(自己的榜樣或目標人物)他會怎么做......
你的結果可能和我的不一樣,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過程和思維方式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調用元認知的過程,通過思考、分析、校驗、修訂,升級了自己的觀念,進而影響了自己的行為。如果只關注問題本身,就不會引出后面一連串的問題,元認知就沒有得到鍛煉,問題越多,元認知鍛煉的越大。
鍛煉元認知最常用的方法:冥想、興趣、反思
冥想
冥想,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叫法:打坐、禪修、入定......這與宗教無關,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刻意訓練方式,只不過是最近幾年開始有完整的被科學研究結果可以清楚地解釋它的作用和機理,才被越來越多人接受。
冥想的目的是要鍛煉控制注意力,能夠主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想想你在上班的地鐵里看到一篇非常好的長篇文章,你會收藏起來回去再看,還是馬上專心致志的看完,恐怕大部分人都會收藏起來回去再看(類似這種稍候再看的軟件現在及其多)。為什么不是馬上就花10分鐘看完,我想不是因為時間不夠,而是你難以專注的看進去,也就是沒辦法主動控制自己注意力放在上面。
相反,當你玩游戲,看小說時,時間眨眼就過去了,其實就是你的注意力極其集中的原因,但是這種集中屬于被動的,被游戲策劃或小說作者設計的情結,懸念等吸引注意力,而不是主動控制。
我們的目的就是鍛煉自己,能夠主動控制注意力,想干什么就能夠馬上專注投入,而不是總也靜不下新來,總是覺得不在狀態。吃飯就能專注的吃飯,能夠體會每一次咀嚼的味道;休息就能夠專注的休息,而不是忍著焦慮和擔心很多沒完成的事;寫作就能夠專注的寫作,即使是在回家的地鐵上用手機打字......
冥想的方法挺簡單,練起來也簡單,但是堅持下去不容易,找個舒服的姿勢,閉眼,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呼吸上,走神了也無所謂,注意力拉回來即可,15分鐘左右1次。前幾次沒啥感覺,有感覺也是身體比較累,10次以后就能感受到效果了,百度搜索冥想就有非常多的方法,還有很多APP教程,帶有音樂講解的,指導你練習的,都可以使用,我就是用一個叫輕松冥想APP練習的。
興趣
不可否認,當一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所以盡量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把不得不長期做的事變成自己的興趣,比如把工作變成自己的興趣,挖掘工作的意義,你的進步速度就會非常快,工作學習都會極其專注。
稻盛和夫的《干法》里面就講了他為什么干的那么好,主要原因就是他把工作當成事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就是工作,沒有工作就覺得或者沒有意義,這樣不可能干不好。
所以有些時候先找到興趣,或者說先找到做這件事的意義
,會讓你干的更容易,注意力更集中,元認知鍛煉更強,進步的就會更快。比如喬布斯不是要做手機,而是為了改變世界;Zappos追求的不是賣鞋,而是投遞幸福;星巴克追求不是賣咖啡,而是給人在家和工作之外提供第三個適合停留的地方;很多志愿者目的不是救人,而是給人以希望......即使沒有挖掘出更高層次的意義,也要裝著有,裝著裝著說不定就變成真的了。
沒有經過刻意練習的興趣不叫真的興趣,很多興趣都是建立在有意思的基礎上,一旦為了追求更高級別的提升,就需要刻意練習,很多偽興趣就死在了這個階段,真要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突破,除了找到更高層次的意義,還有一方面就是想辦法把興趣帶進這種正向循環
有興趣 → 刻意練習 → 做的更好 → 更有興趣 → 繼續刻意練習 → 周而復始
反思
元認知是對思維方式和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那么就離不開反思,就像前面的例子中時間總是在過后才顯得飛快......
,就是用的反思方法,為了我是這么思考的,我的思考過程有什么不足,為什么我沒能想到這些事,是能力問題,還是見識問題等等,反思是能非常有效提高元認知能力的。
如果太忙,可以每天抽出10多分鐘來整理問題,每周找一個連續長的時間,全神貫注的深入思考,這里說的反思,是指反思思考過程和思維方式,而不是單單的反思做的對錯。思考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確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話有點繞,但是學會后,就可以不需要借助外在幫助,就可以自己升級自己的認知
。
其實反思是我們很多行為的基礎,比如換位思考,你沒反思過,不可能理解換位思考的難度和重要性,只有多次合作失敗,或者溝通不順,經常沖突爭吵時,反思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有沒有解決辦法,此時自然而然就能學會換位思考的技能。相反,沒遇到痛苦的溝通問題,合作問題,別人給你講換位思考,你也理解不深,只會覺得他說的挺對但沒啥用的,或者過幾天就忘了。
刻意練習
元認知能力的鍛煉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天兩天看不出效果,但是回頭看1年前或幾年前,估計大部分人會覺得現在和當時想法有很大差別了吧(也可能大部分人記不起來1年或幾年前自己的想法了),這就是元認知的改變。可能你沒有過任何上面3個方法的練習,但是你依然提高了元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只是提高快慢的效率問題而已。
比如有的人通過反復閱讀就能鍛煉元認知,有些孩子在做作業時,遇到不會的題去找老師,老師讀一遍題他就會了,不需要任何解釋,或者讓孩子自己再讀一遍可能就會了。還有同樣的文字,自己咋讀都不理解,別人給你讀一遍你就理解了。
再比如有些人通過教別人來提高元認知,自己學東西時候再努力也學的不夠好,不夠深入,但是抱著一種為了教會別人的目的來學習,就會極其專注,效率極高,思考也非常深入,這也是為什么網上教別人的文章和視頻現在特別多,這其中很大比例的課程都是邊學邊講,或者邊學邊總結的(其實我寫這個系列的筆記,就是抱著這種目的來總結的)。
最終不論什么方法,都離不開刻意練習,只要你找到了有效的方法(注意是有效,效果高地無所謂,但要有效),刻意練習就能提高,不論什么方法來提高元認知,都是需要刻意練習的。
踐行
1、鍛煉冥想,爭取每天1次,午休或者睡前,至少1星期4次以上,讓自己可以主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隨時隨地想專注就能夠專注。
2、工作中大事復盤,小事反思,每個版本或每個月都總結問題,深入思考,從不同角度來考慮解決方案,并且記錄,找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