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寫了這么多篇的《讀易十四字訣》,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易是什么?對啊,讀者可能會問,這么初級的問題,為什么遲遲不給個解釋呢。因為這個問題實在是一個很高級的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又需要先繞個彎子,先回答一下:什么是太極?原因很簡單,易即太極。可能有人要說我胡說了,明明《系辭》上寫的: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怎么敢斷言易即太極呢?就因為《系辭》上的這句文字,宋明理學的學問家們可就犯了愁,從字面解,易有太極,易是比太極更上位的概念啊,可是太極已經是“極”了,比它還上位,那是什么啊?所以理學家們不得不再編了一個“無極”,無極而太極,似乎把問題編圓了,實際上,這就是不懂裝懂的結果。1973年馬王堆漢墓《帛書系辭》的出土,終于讓這個千載公案有了個明白的結果。《帛書系辭》上這一句是“是故易有大恒,是生兩檥,兩檥生四馬,四馬生八卦”,儀和檥,馬和象都具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所以可以認為“太極”是從“大恒”改出的。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中也同樣類似的情況,比如通行本中我們非常熟悉的“道可道,非常道”,在帛書中是“道可道,非恒道”。當代研究者認為將“恒”改為“極”或者“常”,是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恒的名諱,這樣就更確證了“大恒”就是“太極”。所以我們只要理解“易有大恒”是什么意思?問題就清楚了。我們接下來看,
“易”的各種解讀:
觀點一:易為上日下月,即為日月,為陽為陰,故為明、為道、為德。大家覺得這個推理很跳躍,但我們的祖先擅長形象思維,一直都很跳躍。日為陽,月為陰,易是上日下月,所以易就是日月的結合,當然也就是陰陽的結合,日月結合為明;陰陽結合為道,大道光明,故易為道;德為直心,心為里,里即理,因此德就是天理,大道也就是天理,故易為德。也許按照形式邏輯,這種推理漏洞百出,但我們祖先就是覺得這種推理好自然,好形象,文盲都懂。
觀點二:近代根據甲骨文,易為日出之象(也有學者說易的字形是三足烏,就是太陽神之象),日出為明,喻指天理光明。引申為道,為德,引申的過程和觀點一類似。這回有了實物證據,理由更扎實了吧。
觀點三:有學者認為易為錫字原字,錫的熔點低,所以易就有了容易的意思。
觀點四:有學者認為易為蜴字原字,蜴為變色龍,所以易就有了變易之義。
觀點五: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大道至簡。所以易也有簡易的含義。
觀點六:《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恒就是大道,稱為太極也無不妥。易是光明大道,也是大恒,也就是不易之易。再回頭看,易有太極,是不是意思已經很清楚了。
繞了一大圈,我們還是回到《讀易十四字訣》的第二篇《讀易,到底什么是象》中的觀點,讀《易》要有想象力,純粹的語義學和形式邏輯推理,都會偏離《易》的本旨,只有用“象”的思維,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易理,所以最權威的教輔讀物《系辭》的解釋最直接:“易者,象也。”
最后,讓我們再次使用象的思維。“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道德經),孔子的仁,和老子的“道?德”殊途同歸。易是一部講君子構建理想社會的書,張載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王陽明講:“良知即是易”,正所謂千古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