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角樓】也叫紫禁城角樓,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于皇宮的防衛設施,現在則以觀賞為主。如果參觀完故宮(博物院),出了神武門后,順著景山前街(沿筒子河或故宮護城河北岸)往東西兩個方向(西邊游人少一些)繼續游覽,走300米即可到達故宮角樓。故宮城墻的4個角(東南、西南、西北、東北角)都矗立著金碧輝煌、熠熠奪目的角樓,它那別出心裁的建筑結構,讓人看著真是賞心悅目。每天除了一些旅游愛好者從它面前走過(打卡),還會有很多拍婚紗照的情侶們,以它作為最有意義的背景,留下一秒永恒的美好畫面,多么珍貴、多么吉祥。
【構造概述】在故宮的建筑中,為了表示不同建筑物的高低等級,古代匠人煞費苦心,采用了以屋頂就讓人一目了然的奇巧方式來建造:其中最高等級的是重檐廡殿(如太和殿)、重檐歇山(如天安門),然后是單檐廡殿(如后兩宮)、單檐歇山(還有懸山正脊、懸山卷棚、硬山正脊、硬山卷棚,這后四類屋頂都是用在附屬建筑上)。而角樓則是更為與眾不同的三重檐多角建筑(多角、多檐、多山花、多屋脊),由六個歇山頂(兩個單檐歇山頂和四個重檐歇山頂)構建而成的,其中銅制鎏金寶頂高1.9米,下部直徑1.1米,光鎏金所用黃金就得,1.1公斤,一共是9梁18柱72脊,看起來像一件精美的百褶裙。它的造型華麗、層層疊疊、縱橫交錯、檐角翹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低調奢華有內涵”。整座角樓高27.5米,坐落在須彌座上,四周環繞白玉石柱桿基座,中間是三開間的方形亭閣,卻有3重屋檐,4座抱廈,10面山花,16個窩角,28個翼角,28個窩角溝,76條房脊,220組斗拱,234個神獸仙人,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角樓傳說】傳說當年建造角樓時,工匠們都是“提著腦袋”在干活。從永樂皇帝朱棣下令修建角樓開始(三個月時間),就絞勁腦汁、廢寢忘食地設計著,卻總是不如人意。在焦急如焚之際,木匠祖師爺魯班降臨人間,提著造型精巧的蟈蟈籠來“協助”他們,他們數了數,這個蟈蟈籠不多不少正是9梁18柱72脊,眾人才有了設計靈感,構建出角樓,喜出望外的交了差;還有一個關于角樓的傳說:“宮里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唯獨角樓的來頭大,那是為天神造的,是紫禁城的鎮城之寶物。天上二十八星宿,分成四象,四象中東方青龍為首,青龍象由七個星宿組成——角、亢、氐、房、心、尾、箕。角宿是龍頭,為大,城墻的四個角建四個大房子,就可以把角宿請下來鎮宮城。于是,角宿住的就被稱作“角樓”了;角樓作為紫禁城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設計其實是借鑒了古代畫中的《水殿招涼圖》(南宋李嵩)、《黃鶴樓》、《漢苑圖》(元代李容瑾)等臨水的建筑,既和灰色的城墻相得益彰,又和護城河、景山互相對望,人仿佛置身于一副優美的風景畫中,樂而忘返。
【靜靜守護】角樓和52米寬的護城河600多年來默默守護著紫禁城里的一草一木,毫無怨言;如今它們每天繼續靜靜的看著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成為新時代的網紅打卡地。角樓和城墻的倒影在護城河碧綠的水中微微蕩漾著,春天岸上的樹葉輕輕吹拂,徜徉在陽光下,說這是北京城的動人一景,一點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