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黃石見的第一幫朋友,是兩個女同學。一個是認識于初中時期的Y,一個是相識于小學的M。多年未見的我們,像三只小麻雀般嘰嘰喳喳聊個不停。
M比我到的早,等我落座的時候,她和Y已經(jīng)聊到報考注冊會計師的事。由于兩人都是從事會計行業(yè),因此在有關注會的事情上聊的比較投緣。聽著兩人的談話,我感受到M在自我職業(yè)規(guī)劃上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
同時,她講的一個有關自己單位女會計師的故事激起了我的共鳴。
于是,我的腦海只有一句話:要么轉(zhuǎn)型,要么等死。女性作為弱勢群體,隨著結婚生子的年齡到來,她們能在事業(yè)上投入的時間會大幅度減少,然后被慢慢的困在了孩子和家務活的“牢籠”里,然后忘記了夢想是什么。
這就是女性面臨的困局。她們的骨血里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和迫不得已的犧牲。
但面對這樣的局面,有的人會身披鎧甲殺出一條血路,而有的人則會沉浸其中,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等待日子流逝。
M故事里的宋姐就是一個典型的后者。宋姐是一個年滿四十一歲的女會計師。作為一名資深會計,她已經(jīng)在這個行業(yè)有著很深厚的基礎,但奇怪的是她一直在會計員的職位上升不上去。她的帳從來都是比M做得好,但當賬面出現(xiàn)虧損的時候,她卻從未像M一樣提出解決的方法。面對經(jīng)理的詢問,她最喜歡說的是:“賬面本身是虧的呀,我能有什么辦法?”
作為餐飲行業(yè),每天面對眾多資金流動和成本核算,老板最想要的不再是過去一樣把賬面做平,而是成本管控和合理避稅。但宋姐從來都沒有嘗試過進行“成本管控”。她最拿手的是用過往的思維把分內(nèi)的事情做好,卻不愿意多思考自己所做的帳目應該如何幫助老板進行管理。因此,如今已經(jīng)四十幾歲的她,每天知道的是哪家超市打折了、哪里的洗發(fā)做活動了,知道如何抱怨自己在外做生意的老公不能幫自己做家務以及知道如何強迫自己的孩子考本市最好的高中,而不知道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已經(jīng)面臨很大的危機。
艾明雅曾說過:“困難一個女人的從來不是年齡和身份,而是視野和觀念。”我不知道故事里的宋姐為何到了四十幾歲還是一個合格的會計員而不會優(yōu)秀的會計師,不知道她是否向過去反思自己。但她的故事,讓我和M都認清一個道理:不轉(zhuǎn)型,就等死。
這里的轉(zhuǎn)型,指的是轉(zhuǎn)變自己的思維,或者說升級自己的認知系統(tǒng)。當行業(yè)一天天變化,你要想在社會上保持競爭力,主動學習并升級自我認知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因為,在經(jīng)濟和科技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真的不能以十幾年前固化的思維接著“重復”自己的工作了。哪怕你是同一個行業(yè),同一工種,隨著時間流逝,各方需求在變,你也應該學會更新自己的思維,從而讓自己的價值隨時可以最大化。
這種最大化,也指的是培養(yǎng)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讓自己擁有晉升或加薪的資本。
“我覺得她就是一面鏡子,我看著她然后就告訴自己說以后絕對不能成為這個樣子。”M在說完那個女會計師的故事后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深表認同,有時候,我們所遇到的一些人,不過是生活在告訴你:你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OR你不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因為,你的認知,決定了你是否可以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但有時候說來也很奇怪,哪怕我們說思維決定層次,極力的強調(diào)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女性到了二十五歲便會“凍結”自己的思維。彼時,她們在乎的不再是層次或者說未來發(fā)展的問題,而是自己是否有穩(wěn)定或者是說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安全感。
那種對關鍵年齡的直覺和焦慮,已經(jīng)讓大多數(shù)女性屈服在一種叫做“幸福”的蜜罐里,然后等著生活的瑣碎把那些短暫的愉悅燉化成渣。
沒有說那一種選擇對或者錯,只是想說,作為女性,如果我們不能從此刻開始為35歲之后的生活保價升值,那么,誰也不能為你的幸福做出有力的擔保。畢竟,人在每個階段都有危機感,轉(zhuǎn)型之痛和優(yōu)勝劣汰之痛,孰輕孰重,不言則明。
如果你不想和女會計師一樣,在四十歲過后還在和省一兩塊錢做斗爭,還領著和剛畢業(yè)小年輕一樣的薪水,那么,你應該從此刻開始正視自己即將面對的問題:現(xiàn)在的我應該做些什么才能不讓自己經(jīng)歷“優(yōu)勝劣汰”之痛。
最后,你要記住,無論你處于生命的哪個階段,只要你想轉(zhuǎn)型,機會就會在街角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