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愛絕緣

第六章? 情殤

1

其實,若是沒有呂碧城的出現,《大公報》總理英斂之和原配愛新覺羅·淑仲的婚姻還算是比較圓滿的。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英斂之和愛新覺羅·淑仲屬于“自由戀愛”類型,是有一定感情基礎結合成婚的。

愛新覺羅·淑仲是一位皇族將軍的女兒,在跟教書先生讀書時與英斂之相識相愛。經教書先生撮合,兩人終于喜結秦晉之好,婚后有了兒子英千里。現代中國著名翻譯家、表演藝術家英若誠,便是英斂之的孫子。

愛新覺羅·淑仲出身名門,面容身段均屬上等,吟詩賦詞也算佼佼者。

只可惜,英斂之遇到了呂碧城,愛新覺羅·淑仲便“不戰而敗”。

2

男女之間的情意,有時候,很難解釋得清。

就是那么奇怪,萬千人之中,你一眼瞧見的那個人,心中怦然一跳,便是她了。

一見鐘情。從此你的眼,你的心,你的魂,你的人,分分秒秒圍著這個人,看著她,想著她,念著她,愛著她,即使她嗔你,厭你,惱你,罵你,仍不怨,不躲,不離,不悔。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初見呂碧城寫給方小洲太太的書信時,英斂之急急奔去相見的激動之情。他請她在“佛照樓”吃飯,去戲院聽戲,乘人力車游覽天津“芥園”,去照相館拍照,還花了四元錢(在當時的四元錢可絕非小數目)給她買了香皂、香水。他把她的作品,一股腦兒搬上了報紙,還親自為之附跋語。他為她引薦津門政要名流,把她引領上了一條光明燦爛的大路。他編撰《呂氏三姐妹集》,收錄了呂碧城詩八首、詞六闕、文賦各一篇。在序言中,他大贊呂碧城詩詞“清新俊逸,生面別開”,令中外名流“目為碩果晨星,群相驚訝。”

他為她肝腦涂地,鞍前馬后,做了那么多,而毫無怨言。

這是何等的甘心情愿!

想來,英斂之平日看呂碧城的眼神,也必是含情脈脈的吧?否則,為何呂碧城來《大公報》方才六日,愛新覺羅·淑仲便知趣地要進城讀書?

英雄愛美,英雄救美,從古至今本跳出這道規律。美人一笑百媚生,美人一笑千黃金,美人一笑褰珠箔,更有美人一笑江山傾,并非絕無僅有。自古便有,今后也還會有。

且看英斂之1904年5月13日的一篇日記:五點起,信筆擬填:稽首慈云,洗心法水,乞發慈悲一聲。秋水伊人,春風香草,悱惻風情慣寫,但無限悃款意,總托詩篇瀉。

莫誤坐,浪蝶狂蜂相游冶。嘆千載一時,人乎天也。曠世秀群,姿期有德,傳聞名下。羅袂瑯瑯剩愁懷,清淚盈把恐一般。

怨艾顛倒,心猿意馬!午后,內人、呂碧城等樓上寫字。

內人閑談近兩點,伊欲進京讀書。

好一個“怨艾顛倒,心猿意馬”八個字,卻是徹徹底底出賣了他內心隱藏的情感。聰明若呂碧城,她又怎么可能對他的心事視而不見呢?

3

只是落花雖有意,流水卻無情。

面對英斂之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面對他隱忍但熾烈的感情,呂碧城并非不知曉,并非不感激,也并非因為英斂之和自己多達16歲的年齡差異。

不愛就是不愛,沒有任何理由。

或許,少年時代的苦難,早已在她的頭腦里烙下抹不去的烙印。

沒有人猜得到呂碧城的心事。

被夫家退婚的奇恥大辱,至今沒能徹底從她的記憶里煙消云散。她不愿去相信愛,不敢接受愛,更不輕易主動向人示好。她害怕失敗,害怕再次被拋棄。

她寧肯做一棵挺立的橡樹,不像那些細若游絲的藤蔓,依附大樹才能生長。她要憑借自己的努力去發展,去為自己的人生,為將來打拼,用力長出腳下的根,深深扎進泥土,給樹干和樹葉提供充分的營養,讓自己看起來枝繁葉茂。你可以欣賞我,景仰我,但你不可以攬我入懷。除非你將我一折兩段,或者,連根拔去。

4

許是因為對英夫人有些愧疚,呂碧城決定暫時回天津塘沽舅舅家一趟。舅舅畢竟是舅舅,對自己有六七年的養育親情,此番回去,一來算是對離家出走表示歉意,二來也是為了回避英斂之如火的熱情,讓他失去理智的大腦暫時冷卻下來。

這一招果然見效。呂碧城離開天津后,愛新覺羅·淑仲賭氣似的拼命讀書、習字,倒讓英斂之心生悔意。呂碧城離開天津,已經表明了她的態度。心若明鏡的英斂之面對妻兒,終于收起那顆熱情泛濫的心,冷靜下來。

發乎情,止乎禮,英斂之是明智的。

或許,佳人就像出水芙蓉,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愛她,未必要得到她。她就在那里盛開著,如果你愿意,隨時可以靜靜地陪伴,靜靜地觀賞,靜靜地聞香。但倘若你折她在手,或許這朵蓮,就不再是水塘中你看到的那一朵。

花已非花。心境,也不再是原來的心境。

何必破壞那一份原本的美好?

剎那即永恒。曾經有過的熱烈,在彼此心中早已沉淀、定格,即使歲月悠長,也改變不了你在我心目中曾經的模樣。

5

按道理說,英斂之對呂碧城是有再造之功的。若非他慧眼識珠,救呂碧城于水火之中,如今呂碧城在哪個角落里哀哀哭泣還不得而知。若非他古道熱腸,大力提攜,又怎會有呂碧城如此的發放異彩!

于情于理,呂碧城都應當對英斂之感激涕零,傾力報答。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呂碧城因舅舅的一頓責罵,就負氣離家出走,足可見其性情之剛烈。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她往往固執己見,不能很好地照顧他人情緒,不懂退讓,常常令自己與旁人關系弄得很尷尬。即便與有恩于己的英斂之之間的交往,也常有沖撞,慢慢兩人之間產生了不可縫合的裂縫。

呂碧城與英斂之在辦報、辦學等很多方面都有共同點,他們之間的矛盾,大抵在于思想觀念上的分歧。呂碧城出身官紳人家,飽讀詩書,中西方文化都有所涉獵,思想比較激進,言論比較大膽,穿著打扮也很新潮,甚至奢華,而英斂之出身平民,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相對來講就比較保守,尤其看不慣呂碧城的招搖打扮。呂碧城對日本素無半點好感,但英斂之卻言:“中日兩國誠有唇齒輔車之勢,合之兩美,離之則傷。”呂碧城對腐敗懦弱的清廷極盡嘲諷挖苦之能事,為推翻清廷統治,建立民國而拍額稱慶,而英斂之則不以為然,在他看來,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撰文批評批評,指望朝廷除舊革新罷了。

1918年,呂碧城游頤和園時,見萬壽山排云殿內懸掛著慈禧太后的大幅畫像,遂填《百字令》一闋登在報上,譏諷慈禧太后主宰朝政半個世紀,卻把個中國搞得烏煙瘴氣,大量的邊疆領土和國庫銀元都被拱手送給了列強,百姓生靈涂炭,國不為國,家不為家,倘若她的游魂在地底下遇到呂后、武則天,恐怕都會自愧不如:排云深處,寫嬋娟一幅,翚衣耀羽,禁得興亡千古恨劍樣英英眉嫵。遮罩邊疆,京垓金幣,纖手輕輸去。游魂地下,羞逢漢雉唐鵡。

為問此地湖山,珠庭啟處,猶是塵寰否。玉樹歌殘螢火黯,天子無愁有女。避暑莊荒,采香徑冷,芳艷空塵土。西風殘照,游人還賦禾泰。

此文一出,天下震驚。彼時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隔幾天先后亡故,清朝政府正六神無主,惶恐不安。這時候竟有人敢如此羞辱老佛爺,簡直是吃了豹子膽。事后很久,才知道此文正是出自呂碧城之手。也只配有呂碧城,才能如此暢快淋漓,把個慈禧太后輕輕玩弄于股掌之中。這番膽量,英斂之是絕對趕不上的。對呂碧城常常萌發的近乎“玩火”的激進言論,英斂之時時與其爭論,不歡而散。

其實,從后人的角度來看,呂碧城與英斂之之間的矛盾,除了性格不合之外,應當算不得什么男女之間的矛盾。造成他們之間矛盾的,其實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時局動蕩,有人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有人大發國難財,有人巴結列強,有人明哲保身。不同的政治態度,踏上的,必定是截然不同的道路。“道不同不相為謀”,再加上歷來已久“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隔閡必然難免。

6

英斂之與呂碧城之間越行越遠,甚至在其日記中,常記錄有不滿之詞:“甚不合”“甚煩悶”等等。奇怪的是,與此同時,英斂之對呂碧城的二姐呂美蓀卻好感日生。

1906年,呂碧城擔任“北洋女子師范學堂”監督時,二姐呂美蓀赴津任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英斂之第一次見她,日記記載道:“眉生(呂美蓀又名眉生)自予夫婦相遇,性情投契,儼如骨肉,相處百余日,不惟無厭意,而甚恨時日之短促。”

呂美蓀來津后,外出被電車撞到,造成左手腕骨折住進醫院。英斂之專門請了醫生平賀為其醫治。呂美蘇住院的四個月間,英斂之一日數次趕往醫院探望、照料,有時甚至深夜仍不歸。

1907年4月,英斂之輯其自為文名曰《也是集》,呂美蘇為其作序。英斂之稱:“吾輩交誼,較庸俗超過萬萬。”同年,呂美蘇離津赴奉天女子師范學堂,次年,英斂之特意趕去奉天探望,對呂美蘇教育成果大加贊賞,夸贊“女學二百余人彬彬頗有進步”,兩人還互相探討詩詞。至于呂美蘇與先生朱翰章秘密結婚,未告知英斂之,兩人關系一度冷淡,及后又和好如初,在此不予贅談。

7

1908年,英斂之在《大公報》撰文云:“招搖過市,不東不西不中不外,那一種嬌艷的樣子,叫人看著不耐看。”

呂碧城恰好便是英斂之筆下“招搖過市,不東不西,不中不外,嬌艷樣子”的典型。她個性開放,受新風氣影響,穿著打扮十分新潮。她喜歡穿繡有大幅孔雀的薄紗舞衫,黑色方領薄紗,胸前及腰以下繡孔雀翎,頭上插翠羽數枝,美艷有如仙子,霸氣而張揚,引得多少路人側目、忌恨。也只有自信如呂碧城才敢于如此穿著打扮。孔雀是美麗的,只有美麗的女子才配得上美麗的裝飾,就是要讓眾人看到我的美麗,是如此與眾不同。你可以艷羨,但絕對無法模仿。因為你不是呂碧城。

呂碧城看到英斂之所撰之文,理所當然以為是在影射自己,旋即在《津報》上撰文反擊。后又來信,洋洋千言,為自己分辯。英斂之也回復千言反擊,兩個人你來我往,非要辯出個是非對錯。是非對錯沒有辯出來結果,昔日亦師亦友的情誼,卻在這爭爭吵吵中被消磨得干干凈凈。呂碧城從此“永不來館”,再也沒有踏進《大公報》館。及至后來英斂之接呂美蓀出院,遇見呂碧城,“覺其虛驕刻薄之態極可鄙”,竟不愿與之言語,兩人至此絕交。

其實,哪有那么多是否對錯可辯呢?在男女的相處中,沒有誰會是真正的贏家。或許你的觀點是正確的,在爭執中占了上風,但是,實際上,你還是輸了。呂碧城太過心高氣傲,她忘記了英斂之比自己大16歲,也曾待自己不薄,本應該多一些尊重。而英斂之也忘記了呂碧城小自己16歲,還正年輕氣盛,本應該多幾分忍讓。

真若如此,兩人之間豈不相安無事?但事實卻是,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讓誰,到最后不得不分道揚鑣。

曾經的相識相知,曾經的鼎力相助,曾經的并肩同行,如今卻成為陌路。歲月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在一步步擺好的命運棋盤面前,竟顯得如此不堪。

這讓我想到了納蘭容若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必是一個個絕美的瞬間。一見傾心的情懷,相見恨晚的懊喪,終遇知己的欣慰,兩下里獨到的欣賞。他是寒門苦讀的書生,她是官宦之門的千金,他是風流倜儻的才子,她是才情橫溢的佳人。只驚鴻一瞥,便惺惺相惜,心生愛慕。

人生若只如初見,倘若時光停留在“初見”,剎那即永恒,愛,永不褪色。時光之輪定格在初見的那一霎,潑墨便成一幅雋永的畫面。再無失寵,再無紅顏命短,再無夫妻反目,再無“恨不相逢未嫁時”,再無“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悲凄,再無“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的悵然。有的,只是初見的銷魂。初見的你,初見的我,初見的欣喜。

8

呂碧城與袁世凱二公子袁克文之間亦師亦友、半真半假的一段感情,被后人極盡猜測,卻終究猜不出個所以然來,遂成一段懸案。

若要論呂碧城與袁世凱結交的淵源,要從秋瑾遇害說起。

那年秋瑾與呂碧城在天津相見之后,便東渡日本游學,兩人一直書信不斷。其間,她給呂碧城寄來了幾份文稿,呂碧城分別于7月22日和8月26日,兩次在《大公報》撰文,言秋瑾:“浙江秋璇卿女士,自號鑒湖女俠,慷慨激昂,不減須眉。”并力邀中國學生留學日本。

1907年,秋瑾回國后的第三年,安慶起義失敗,她拒絕出走,被紹興府衙門逮捕,7月15日在軒亭口大街英勇就義。

因為呂碧城與秋瑾過從甚密,且書信來往不斷,浙江巡撫衙門稟報京師法部,要求批捕呂碧城。孰料袁世凱的二子袁克文在法部任員外郎,早已將此時告知袁世凱。所以,當法部來人至直隸總督府的時候,袁世凱話里藏針,暗示呂碧城是自己聘來的新學人物,倘若據書信關系便要抓人,豈不連自己也要被抓。這樣一來,抓捕呂碧城的事情最后便不了了之了。

呂碧城聽聞此事,特意登門答謝,便在客廳遇見了風度翩翩的袁克文——“民國四公子”之首。

袁克文此前從未與呂碧城謀過面,但對呂碧城的名字早有耳聞。

他欣賞她的才學,欽佩她一個弱女子竟能關心國事,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所以,當浙江巡撫的批捕申請到了京師法部,他第一時間告知父親,及時解救了呂碧城。

家中一見,袁克文更是頓覺眼前一亮:原來滿腹才情的呂碧城,竟然還是個標準的大美人,比報紙上的照片還要漂亮。彼時袁克文18歲,而呂碧城長他7歲,但滿懷仰慕的袁克文還是春心萌動,暗生情愫。

信孚銀行的董事長、著名詩人費樹蔚曾熱心向呂碧城推薦袁克文,得到的回答卻是“袁屬公子哥兒,只許在歡聲中偎紅倚翠耳”。

袁克文自11歲起便流連花柳巷,吃喝嫖賭毒俱全,放浪形骸,呂碧城當有所聽聞,故給他下了這樣的定義。袁克文自知無望,便將一腔欣賞與愛慕,埋藏心底。自此只與作為“家庭教師”的呂碧城飲酒,談詩,不談感情。

其實,呂碧城對這個紈绔公子也不是沒有一點感情的。雖然,袁克文風流成性,但其才華也是屈指可數的,還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可是,這樣的一個偎紅倚翠的“高干子弟”,她能抓得住么?一入豪門深四海,袁家的規矩禮數,由得下她的任性自由么?縱使袁克文此時此刻驚艷于她的美麗與才情,可是,今日的濃情蜜意,又怎敵得過歲月流逝,年華老去?與其他年失意神傷、獨守寂寞,不如斬斷情絲,只做這世上的一對紅顏知己。

郎有情,妾有意,卻因呂碧城的心事憂慮,袁克文的知性克制,兩個正當年的男女就此相錯,空留一段遺恨在人間。

9

1907年,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嚴復應直隸總督楊士驤之聘,由上海前往天津,任總督府顧問。早先,呂碧城與嚴復的外甥女何紉蘭私交甚好,對博學多才的嚴復譯出《天演論》等著作也是仰慕不已,于是常常去嚴復府上拜謁。

嚴復對呂碧城的印象是“高雅率真,明達可愛”,年紀雖輕卻聰穎好學,那些四五十歲的平常士夫多有不及,心下十分喜歡,便將其收為女弟子,教授其邏輯學。還讓呂碧城協助翻譯《名學淺釋》一書,一方面幫助呂碧城提高英語水平,另一方面幫助她打開視野,見識發達的西方文明。一個用心教授,一個用心學習,一個愛徒心切,一個仰慕尊敬,師生二人倒也相處融洽,無話不談。

呂碧城與英斂之、二姐呂美蘇之間交惡,與傅增湘等也有甚多齟齬不合。對呂碧城的為人處世與性格,坊間頗有微詞。對此,嚴復卻有自己的一番見地。他在給外甥女何紉蘭的家信中,對呂碧城是如此評論的:吾來津半月,與碧城見過五六面,談論多次,見得此女實是高雅率真,明達可愛,外間謠諑,皆因此女過于孤高,不放一人在于眼里之故。英斂之、傅問沅(即傅增湘)所以毀謗之者,亦是因渠不甚佩服此二人也。據我看來,甚是柔婉服善,說話間,除自己剖析之外,亦不肯言人短處。

……渠看書甚多,然極少佩服孔子,坦然言之;想他當日出而演說之時,總有一二回說到高興處,遂為守舊人所深嫉也。

在嚴復眼里,呂碧城“柔婉服善”,不肯話別人短處,只因所學頗豐,才學深奧,方才清高孤傲,不盲目崇拜他人,甚而孔子,凡事也都很有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很少為他人所左右。言下之意,呂碧城之所以與英斂之等交惡,實在不是她的過錯。如果真要說呂碧城有什么過錯,錯也就錯在她做到了旁人做不到的事,達到了旁人達不到的高度,曲高和寡,招致旁人心生嫉妒,進而因妒生恨。

嚴復曾與呂碧城談起男女婚姻之事。呂碧城對他講了自己對婚姻的看法,說今日社會,還是父母主婚比較好。父母主婚雖然也有錯的時候,但畢竟以父母的眼光,選錯女婿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那些自由結婚的,往往都是沒有學問,沒有知識的少年男女,多看重容貌而不關注情趣愛好。等雙方草草結婚,不出三年,狀況頻出,悔恨煩惱,此時除自殺之外,幾乎無路可走。呂碧城不愿做這樣的男女,不愿隨意茍合,所以,心高意傲的她,所見男子,幾乎無一當其意者。

寧可研究學問,怡情于筆墨丹青。

聽聞此言,嚴復深感驚訝。他沒有料到呂碧城這芳齡25歲的小女子,對男女婚姻竟然抱有這樣透徹的思想,實在是非常之難得。但是,他體恤女徒弟身體柔弱,又正當嫁齡,便勸其“不必用功,早覓佳對”。但呂碧城卻不以為然,大有立志不嫁以終其身之意,令嚴復喟嘆不已。

嚴復一生有兩妻一妾,共育有五男四女。除妻妾外,嚴復還曾接觸過其他的許多女子,甚至曾數次“召妓冶游”,卻是個春心不老的儒將。對青春靚麗又才華橫溢,比他小29歲的呂碧城,自當充滿愛慕、憐惜。或許是對女徒弟由憐生愛,1908年10月,絕少寫作情詩的嚴復,竟宛若情竇初開的少男,拈筆題作情詩數首,直抒胸臆:贈我瓊瑤一紙,記說暮山凝紫。何許最關情?云裂夕陽千里。羅綺羅綺,中有清才如此。

秋花趁暖開紅紫,海棠著雨嬌難起,負將尤物未吟詩,長笑成都浣花里。……君不見洞庭枇杷爭晚翠,大雷景物饒秋麗,湖樹湖煙赴暝愁,望舒窈窕回斜睇。五陵塵土傾城春,知非空谷無佳人,只憐日月不貸歲,轉眼高臺亦成廢。女環琴渺楚山青,未必春申尚林際。

前首雖名曰“答某女士”,但后人考證應為呂碧城。畢竟,在羅綺云鬢之中,既有傾城之貌,又有蕙質蘭心的,恐無人能出呂碧城其右。后首詩中所云“秋花”、“海棠”、“尤物”、“佳人”均取自《九歌》、《離騷》中之典故,抒發他對25歲還沒有找到情感歸宿的呂碧城的憐香惜玉之情。

然而,對于嚴復的曖昧情感,呂碧城卻沒法去響應。或許在她眼里,除了滿腹經綸,嚴復就是個鴉片成癮的糟老頭兒也未必。妻妾成群,則意味著用情不專。以呂碧城的心高氣傲,又怎愿甘居他人之下?她的青春正好,一切還來得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于是“立志不嫁以終其身”,就此斷了嚴復的念想,從此謹守禮法,

毫不逾矩。

10

呂碧城身邊與其有關聯的幾個男人中,除了英斂之、袁克文、嚴

復,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男子——時任駐日公使,后來成為民國國務

總理兼外交總長的胡惟德。

胡惟德,字馨吾,浙江吳興人。1888年戊子科以算學中舉人。

1893年起至1928年期間,連續任駐美國使館參贊、駐俄國使館參贊、

外務部右丞、使日本欽差大臣海牙國際法院中國委員、袁世凱內閣外

務部大臣兼幫辦稅務大臣、駐法國公使兼駐西班牙、葡萄牙全權公

使、駐日本公使、毛革改良會會長、外交部太平洋會議善后委員會理

事、賈德耀內閣外交部總長、顧維鈞內閣內務部總長、代理國務總

理、平政院院長及高等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海牙國際法院常設仲

裁法院仲裁員等職,系中國清朝及民國初期有名的政治和外交人物。

大背頭,八字胡,虎背熊腰,不怒自威,多次在對外談判中以謙

謙君子的風度堅持原則,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胡惟德,從來都

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能力、有事業心、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如此一個非等閑的人物,就偏偏看上了呂碧城。

想來自古英雄愛美人,何況呂碧城既有傾城之貌,又有才情,更

胡惟德先是托時任直隸提學使的傅增湘從中做媒,但是遭到了呂

惹男人心動。

碧城的拒絕。他猶不死心,又寫信給時任審定名詞館總纂的嚴復先

生。他的信寄到了嚴復在上海的寓所,當時嚴復是在北京履職,沒有

于是“立志不嫁以終其身”,就此斷了嚴復的念想,從此謹守禮法,

毫不逾矩。

10

呂碧城身邊與其有關聯的幾個男人中,除了英斂之、袁克文、嚴復,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男子——時任駐日公使,后來成為民國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的胡惟德。

胡惟德,字馨吾,浙江吳興人。1888年戊子科以算學中舉人。

1893年起至1928年期間,連續任駐美國使館參贊、駐俄國使館參贊、外務部右丞、使日本欽差大臣海牙國際法院中國委員、袁世凱內閣外務部大臣兼幫辦稅務大臣、駐法國公使兼駐西班牙、葡萄牙全權公使、駐日本公使、毛革改良會會長、外交部太平洋會議善后委員會理事、賈德耀內閣外交部總長、顧維鈞內閣內務部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平政院院長及高等文官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海牙國際法院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員等職,系中國清朝及民國初期有名的政治和外交人物。

大背頭,八字胡,虎背熊腰,不怒自威,多次在對外談判中以謙謙君子的風度堅持原則,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胡惟德,從來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能力、有事業心、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如此一個非等閑的人物,就偏偏看上了呂碧城。

想來自古英雄愛美人,何況呂碧城既有傾城之貌,又有才情,更胡惟德先是托時任直隸提學使的傅增湘從中做媒,但是遭到了呂惹男人心動。

碧城的拒絕。他猶不死心,又寫信給時任審定名詞館總纂的嚴復先生。他的信寄到了嚴復在上海的寓所,當時嚴復是在北京履職,沒有及時收到。嚴復的夫人朱明麗在轉信過程中,不知是信局延誤還是其他什么原因,耽誤了不少時間。以至于當胡惟德的弟弟胡仲巽到去北京找到嚴復的時候,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彼時,胡惟德已經和一名美國女留學生定親。

其實,很難理解呂碧城當時是什么心態,就這么輕易拒絕了胡惟德的美意。照理說,除了年紀稍稍大了一些,無論是相貌還是官職、品行,胡惟德應當還是不錯的夫婿人選。胡惟德1908年5月出使日本欽差大臣后不久,夫人因病去世。呂碧城若是答應,便是續弦,該有的名分都會有,倒也差不到哪里去。于她自己,也終是有了一個歸宿。

但她終究還是沒有答應,即使母親和姐姐極力相勸,也未能改變她的決定。或許她理想中的夫君,應比自己大上幾歲,風流倜儻又博學多才,溫柔體貼又不乏陽剛之氣,能懂得她的心思,夫妻詩詞相和,鼓瑟和鳴,其樂融融。胡惟德雖好,只是二十歲的年齡差異實在令人無法接受。對她而言,胡惟德實在是太老了些。

雖然呂碧城拒絕了胡惟德,但畢竟心里還是有些糾纏郁悶的。那段時間,因為辦學操勞,疲憊之至,導致身體染上重疾,加之天津時局今非昔比,便萌生出洋游學之意。呂碧城的二姐呂美蘇特意請假來津探望,也代妹妹向嚴復求告,請嚴復幫忙游學一事。考慮到直隸總督易人,原來的端方已被調往兩湖,且呂碧城英文又不精通,事情一時難辦,遂耽擱了下來。

感念于呂碧城和胡惟德之間的小插曲,不由得心生喟嘆:人世間有多少美好情愫,都在不經意間陰差陽錯,失之交臂?如果不是信局延誤,如果恩師牽線搭橋及時,呂碧城與胡惟德,會不會因此功德圓滿成雙配對?如果不是胡惟德,而是另一個符合呂碧城擇偶標準的男子,那么,心高氣傲的呂碧城會不會終于欣然應允?還是不做假設吧,命運早就按照原本的套路和軌跡,一步步鋪陳在你面前。沒有或許、可能。有的,就是如此這般。你回避不了,所有人都一樣,在命運面前,必須無條件接受。

11

關于呂碧城的情愛糾葛,還有與“江東才子”楊云史的一段交往(有待考證)。不過,由于各方所留證據不足,所以這一段感情尤顯撲朔迷離。唯一可引以為證的,只剩下兩人詩詞唱和的曖昧表達。

(|楊云史/(1875~1941),原名朝慶,改鑒瑩,又改圻,字云史,又字野王,江蘇常熟人。才調絕倫,風流倜儻,與汪榮寶、何震彝、翁之潤并稱“江南四大公子”,著有《江山萬里樓詩詞鈔》。17歲娶李鴻章的孫女李道清為妻,曾經追隨岳父出使英倫,成為學貫中外的青年才子。后來任大清國駐新加坡的領事,辛亥革命后由海外歸國,隱居在虞山的石花林,筑一座樓居住,名之為“江山萬里樓”。他的原配妻子李道清死后,又續徐霞客為妻。民國九年,只身前往南昌,做了江西督軍陳光遠的秘書。后與陳光遠意見不合,轉而跟了吳佩孚。吳佩孚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前,楊云史的妻子徐霞客突然在洛陽病逝,楊云史從此開始涉足妓院,與武漢名妓陳美美一見鐘情,苦于時局混亂,未能成其一段好事,后娶狄美南為繼室。

呂碧城與楊云史最早從何時開始相識不詳,但應當彼此是熟識的。她的二姐呂美蘇與楊云史便常有詩詞相和。呂碧城二度去國旅居歐美,常與楊云史詩簡往還,可見彼此文字結緣已久。其中四首《蝶戀花》,纏綿悱惻,不難看出女詞人獨居海外,遙念友人的悠悠情懷。

個中意味,不言自明。

彗尾騰光明月缺,天地悠悠,問我將安托?一自魯連高蹈絕,千年碧海無顏色。

容易歡場成落寞,道是消愁,試取金尊酌。淚迸尊前無計遏,回腸得酒哀愈烈。

海上秋來人不識,仙籟橫空,只許仙心覺。小立瑤臺揮羽箑,新涼情緒憑誰說

不用宮紗籠麝爝,帝網千珠,分作家家月。惟愿冰輪常皎潔,何妨火傘頹西極。

迤邐湖堤光似砑,漢女湘姚,盡態爭游冶。為避鈿車行陌野,清吟卻怕衣香惹。

別溥凝陰風定也,蘆笛蕭蕭,濠濮間情寫。雙占水天光上下,▁醬對影成圖畫。

為問閑愁拋盡否?收得乾坤,縹緲歸吟袖。雪嶺炎岡相競秀,一時寒熱同消受。

淚雨吹香花落后,塵劫茫茫,彈指旋輪驟。便作飛仙應感舊,五云深處猶回首。

楊云史接到詩作后,亦回函賦詩四首以和:

眼底旌旗猶做做,齊齊幽州,風雪來天地。日落長城橫一騎,海山卻在躊躇里。

可堪髀肉雄愁起,閑去呼鶯,冷落山和水。如此人間我醉,手扶紅粉斟寒翠。

卷簾西樓風雨外,萬馬中原,人物今猶在。破碎山河來馬背,過江風度朱顏改。

清狂人道嵇中散,銅輦秋食,馱夢回雞塞。大好男兒時不再,舉杯吞盡千山黛。

話道飄零都未忍,燈火樓臺,夢里天涯近。訴與清秋秋不信,江湖滿地難招隱。

念家山破魂銷盡,收拾閑愁,總是詞人分。北去蘭成君莫問,哀江南后非元鬢。

紅葉來時秋水滿,前度迷津,洞里流年換。道是仙源雞犬暖,秦合合住桃花岸。

嶺成一例腸堪斷,小獵荒寒,匹馬關山遠。歸騎數行燈光亂,雪花如掌盧龍晚。

“小立瑤臺揮羽箑,新涼情緒憑誰說。”我站在樓臺之上,輕搖羽扇,那份孤獨與悲涼,向誰去傾訴呢?你是那個愿意傾聽我的人嗎?“天地悠悠,問我將安托?”你是那個我可以托付的人嗎?“一鳧對影成圖畫”“一時寒熱同消受”,字里行間,無不隱含著朦朦朧朧的情誼。只是,因為一份矜持,我才沒有大膽向你表達內心的愛慕,假如你懂我,你會讀懂我字里行間的秘密,明白我的一片癡情。

“話道飄零都未忍,燈火樓臺,夢里天涯近。”你漂洋過海而去,我的面前不再有紅粉馨香,燈火映照著高高的樓臺,兩萬里路云和月,我只在夢里與你相見,距離不再遙遠。“吟成一例腸堪斷”,漫天雪花在空中飛舞,大如手掌,落在頭發上、眉毛上、臉頰上,一陣冰涼,那是因為惦記著遠方的你啊,我的心緒才如此的急亂。

郎有情,妾有意。只可惜,誰都不愿意捅破那層窗戶紙,任那詩箋徒勞無功地往返于太平洋的兩岸。

相信讀到此處,讀者們對呂碧城待男人們的態度一定是又憐又恨,無端端地要為她著急了。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連一句告白都不會,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小心試探,猶豫不決。有多少緣分就在猶猶豫豫、羞羞答答中凋謝枯萎?

愛,就用盡力氣去愛,大膽表白。又有多少人,把那份感情深埋在心底,獨自品嘗暗戀的苦痛無法自拔。又何苦呢?成,或者不成,總歸要有個答案的。那人愛你,或者不愛你,總歸會有個解釋的。不愛,也不勉強。倘若那人恰好也是愛著你的,卻一直捅不破那層薄紙,空留多少余恨!

忽然就想起《大話西游》里面那句經典臺詞: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失去的時候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非要等失去才追悔莫及嗎?“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難道非得像李商隱一樣,年華逝去,抱負成空,這才吟一曲《錦瑟》,憑吊過往的歲月嗎?

12

1915年,呂碧城曾寫過一篇《費夫人墓志銘》,記載了費夫人短暫然而貞烈的生平。從這篇銘文中,不難看出呂碧城對家庭婚姻生活的價值取向。

荄則敝矣,播馥揚芬。

舜華易謝,疐隕其年。

松竹之操,孰陵其堅。

宅身弇晦,光于斯文

千秋萬禩,永奠幽窀。

費夫人姓費名佩莊,字叔嫻,吳江人士。8歲時父親亡故,17歲時嫁給吳縣候選知府謝景宜。夫妻連璧,家庭和睦。誰知五年后,丈夫不幸病故,費叔嫻毀容守寡,并力排眾議,選宗立后。孰料,剛剛服喪完畢,母親又得了重病。叔嫻親自侍奉湯藥,兢兢不敢懈怠。然母不起,叔嫻以頭搶地,悲痛呼號,恨不能自己代母赴死。祭奠之后,叔嫻也因勞累和傷心過度病倒。家人送藥,她反扣藥杯說:“窀穸未安,同求生?”待丈夫慕穴封安,方才同意進湯藥,卻因思慮催傷,無藥可醫,26歲芳齡逝去,與丈夫合葬于吳縣西跨塘。

呂碧城贊費叔嫻具有“松竹之操”,必將有千千萬萬后人尊重敬仰費夫人的操守。“毀容守寡”已然令人為之驚懼;“禱于神祗,以求身代”,這份大義更令人聞之動容;不思湯藥,但求赴死的決絕更是驚天地,泣鬼神,堪比祝英臺之于梁山伯。

其實,從后人眼光來看,費夫人雖然節烈,但毀容守寡、追隨丈夫一同赴死實不可取。雖然得了一世清名,但也枉費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才26歲就命喪黃泉,實在可悲可嘆!呂碧城所書墓志銘,對費夫人極盡褒揚之詞,由此可見,她對費夫人的所作所為是持肯定態度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倘若沒有中意之人,寧可終身不嫁。雖然呂碧城接受兼容并包的西方教育,但在婚姻這個問題上卻因循守舊,走了封建禮教的老套路,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也是她性格當中追求自由之外的一份缺失。

13

世間萬物,總是有其特定生長規律的。正如即便是一塊長滿青苔的石頭,朝南的那面也要生機盎然許多。古人云:“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莫看呂碧城在事業上做得風生水起,在感情方面,她卻是徹頭徹尾的輸家。

說她是輸家,因為她終其一生子然一人。或許這個稱呼于她并不夠準確,輸,或者贏,只是相對而言。別人眼里的輸,或許,在呂碧城眼里,未必就是輸。

她滿腹經綸,博學多才,自然特才而驕。她就像一匹精良的純種千里寶馬,必得要最高明高貴的騎手方才配得駕馭她,令她俯首帖耳,甘愿侍奉終身。然而,放眼望去,這樣高明高貴的騎手,現實生活中,哪里能找得到呢?

我們無法苛責呂碧城眼光太高,實在是能配得上她的男子少之又少。學識淵博的,年紀相差太大,幾可父女相稱;年輕的,行事不穩,怕靠不住;心儀的,早已妻妾成群。

呂碧城曾經這樣與友人說起她的情感感悟:生平可稱許的男子不多,梁啟超早有家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曾任民政部右參議、國會眾議院議員,駐比利時、駐日公使等職,擅書法,工詩文)人尚不錯,但亦已有配偶。張春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詩寫得不錯,但年屆不惑,須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于資產及門第,而在于文學上之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東不成,西不合,有失機緣。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耳!

那個年代的女子,十七八歲早已嫁做人婦,二十來歲早已有了三兩頑童膝下承歡。而呂碧城任校長之時,早已二十有三。生命中最美好的豆蔻年華,已然敗給了家庭變故,奉獻給了筆墨紙硯。

殘雪皚皚曉日紅,寒山顏色舊時同。斷魂何處問飛蓬?

地轉天旋千萬劫,人間只此一回逢。當時何似莫匆匆?

堅決若呂碧城,也并非一直情竇不開。這一闕《浣溪沙》,有、分析說是呂碧城在公共汽車上偶遇一位美少年,兩人相互注目,未通姓名,直至下車離去,只留下不盡余恨。“地轉天旋千萬劫,間只此一回逢。”或許,這次相逢,就是命里該當的劫數,握住了便握住了,錯過了便錯過了。只是,初見的慌亂,內心放不下的,是女人特有的矜持。于是,在愛與不愛的糾纏里,他側身而過,只給你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

那么,既然錯過了,就錯過吧,既然已經蹉跎了,那就繼續蹉跎下去吧。孤守終老,矢志不渝。或許,下一個路口,會遇見一個令人怦然心動的男子,和書本上的王子或者英雄一樣。他就靜靜地站在那里,仿佛已經等了一千年。那時候,你不由自主地迎上去,輕輕道一聲:“嗨,別來無恙?”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505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56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63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09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7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18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81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36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6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95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37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9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17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87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0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