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有四個步驟,分別是:專心傾聽、簡單回應、說出感受、幻想實現。
比如孩子告訴你,他受到了老師的批評,你首先應該放下手機和報紙,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不管孩子說得有多慢、多不準確,都不要打斷孩子說的話。孩子覺得你是在認真地傾聽他說話,才會有興趣繼續說下去。
孩子告訴你,上課的時候,同桌的筆找不到了,來問他借,這個時候老師看到了,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了他。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你要簡單地回應,比如“哦”“嗯”“這樣啊”等等,這樣的態度是一種理解的信號,會鼓勵和引導孩子繼續說下去,并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當孩子說完,接下來你就要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老師批評你了,你一定很生氣。或者:老師當著同學的面批評你,你一定覺得很丟臉,如果換做我,我也會很生氣。這樣一來,孩子會覺得安慰,因為有人認可了他的內心感受。
最后,你要引導孩子通過幻想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我簡直讓他氣瘋了,我真想把他做成玩具,狠狠地收拾他,讓他也忍受痛苦。”這樣一來,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得到緩解,問題也就順利地解決了。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幻想來滿足一些實際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想法,從而達到疏導情緒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當中,說什么不是關鍵,關鍵的是你的態度。如果你沒有真正地和孩子產生共情,那么無論你說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虛偽的,只有真正與孩子有共情,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
好了,現在你已經掌握了幫助孩子直面感受,擺脫苦惱的四個步驟了,分別是:專心傾聽、簡單回應、說出感受、幻想實現,那么接下來,我就給你講一講今天的第二個重點:用角色扮演法練習這四個步驟。
用角色扮演法練習這四個步驟
這個方法類似于跟孩子玩兒過家家的游戲。你可以扮演孩子,讓朋友來扮演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咱們有個成語叫設身處地,只有親自站在這個立場上,你才能真正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打個比方:今天你要去打疫苗,這個疫苗很疼,離開醫院后,你捂著胳膊給父母打電話說:“今天打的這個疫苗可疼死我了。”這個時候,父母可能會對你說:“得了吧,至于嗎,不就打個疫苗嗎,就跟蚊子啶了一下差不多,你哥哥打針的時候就從來不抱怨,難道人家就不知道疼?人家都能忍受,你就要大驚小怪。”這個時候,你的感受是什么?無論是失望還是傷心,都跟對方分享一下。
接下來,你再和朋友進行一下角色互換,用同樣的場景,采取傾聽的方式,不管孩子怎樣表達他的感受,你都去認真傾聽并且接受。比如你可以說“聽起來還真疼。”“哦,這么糟糕啊!如果有人能發明一種無痛疫苗該多好呀!”“你一定希望再也別打針了。”對話結束以后,你們再互相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這時候就能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緒了。
扮演孩子時,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的感受被擱置在一邊或者被否定時,你會越來越生氣?一開始你是因為打針疼而生氣,到后來就慢慢變成了生父母的氣。這就說明,當一個人的感受被否定時,結局往往就會是這樣,孩子與父母之間越來越走向敵對。
通過這種方法進行練習,能夠讓你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你可以深入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一旦孩子清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就能集中精力來應對出現的問題,而這種改變首先要從家長做起。畢竟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起到的引導作用非常關鍵。所以,平時多做這種角色互換的練習,在關鍵時刻就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聽到這兒,可能你會想:這樣傾聽孩子,然后順著孩子說,是不是意味著認可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對的?會不會把孩子慣壞了?如果把握不好,確實容易產生這種問題,而且還會給孩子增加更多的負擔。
這就是我今天要給你講的第三個重點:在傾聽孩子的時候,需要避免的三個問題。
在傾聽孩子的時候,需要避免的三個問題
每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溺愛孩子,那么什么是溺愛呢?當孩子的所有行為都被許可時,就是溺愛。所以傾聽孩子需要避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接納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著允許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而應該遵守一定的界限。比如孩子用水彩筆在床單上亂畫時,你可以對他說:這樣挺好玩的吧?可是水彩筆不能在床單上畫,應該在紙上畫。或者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以摔娃娃,但是不能摔碟子砸碗,這個界限應該劃清楚。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不要完全重復孩子的話,這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比如孩子說:“我再也不喜歡大衛了!”如果你也重復:“你再也不喜歡大衛了!”這時候孩子就會有些不耐煩,認為你根本就沒走心,只是在敷衍他。他更希望聽到你問:“大衛做了什么事情煩你了?”或者“看起來你真的討厭他。”這樣的話。這樣一來,他才會有興趣繼續說下去。
第三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不要反應過度。比如孩子告訴你,“浩然今天跟我開玩笑,把我的作業本搶去了,還從教室的窗戶扔出去了。”這時候你如果說:“真是不能原諒!他怎么能這樣對你呢?也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太沒有責任心了,你一定再也不想見到他了。”這就有點反應過度了。其實孩子可能對朋友的行為的反應并沒有那么強烈,只是想吐槽一下,讓媽媽能夠適當地附和一下,來分擔朋友的行為帶給他的不快。可是你過度的反應反而給他增加了額外的負擔,他會變得更加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