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將軍”公孫瓚故事(一)
公孫瓚(?~199年),字伯珪,他是遼西令支人,儀表不俗,說話聲音響亮,每次匯報工作都條理清晰,經常把很多件事情羅列講述得清清楚楚,從來沒有任何遺漏。當時的劉太守相中并且看好他,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公孫瓚曾經專程到涿郡拜盧植為老師研讀經書,學習結束后擔任郡吏。劉太守因為犯事被召去見廷尉,公孫瓚自愿為他駕車,并且一直陪伴左右。劉太守被判處貶往日南后,公孫瓚準備好了米肉,在北邙山上祭祀先人,舉杯祈禱說:“當年我們?yōu)槿俗樱F(xiàn)在為人臣,就應當受命前往日南。日南瘴氣很重,我們這一去恐怕就不能再回來了,我們就在這里和先人拜辭。”
公孫瓚再拜后慷慨起行,看到的人無不唏噓稱贊。劉太守在中途時,得到朝廷特赦歸還。公孫瓚得以被舉薦孝廉后擔任郎官,后來升任遼東屬國長史。
公孫瓚曾經帶領幾十名隨從騎馬出塞,遇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退到一處空亭中,對隨從們說:“現(xiàn)在我們如果不沖殺過去,那么就會都被殺掉。”公孫瓚一馬當先,持矛飛馳出去沖殺,接連刺傷數十人,自己的部下也傷亡過半,這樣才得以逃脫。鮮卑得到這次教訓后,以后不敢輕易入塞。公孫瓚于是升任涿縣縣令。
漢朝光和年間,涼州賊寇四起,朝廷征調幽州騎兵三千人,任命公孫瓚為都督行事,全權負責指揮。部隊開進到薊中時,漁陽的張純自稱天將軍、安定王,引誘遼西烏丸丘力居等人叛亂,劫掠薊中,強征薊中百姓去攻打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到之處無不殘破不堪。公孫瓚領著所屬部隊,平定了這股叛亂勢力,因為戰(zhàn)功升任騎都尉。屬國烏丸貪至王率領他的族人投降了公孫瓚,公孫瓚升遷為中郎將,封都亭侯,然后領兵進駐遼西諸國,和胡人相持五六年時間。
后來丘力居等人劫掠青州、徐州、幽州和冀州,公孫瓚兵少不能抵御。朝廷認為漢朝宗室、東海人劉虞既有德義,當年又擔任過幽州刺史,任命他為幽州牧后去鎮(zhèn)撫。劉虞到任后,派使者來到胡中,曉以利害,勸他們送來張純的首級。丘力居等人聽說劉虞來到后大喜,派使者前來歸附。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于是暗中派人去截殺胡人使者。胡人得到這個消息后,改道去報告劉虞,劉虞下令撤退了遼西駐軍,調公孫瓚率領步騎一萬多人屯駐右北平。張純舍棄妻子逃到鮮卑,后來被他的門客王政所殺,送首級給劉虞,王政被封為列侯。劉虞因功拜為太尉,封襄賁侯。董卓進入洛陽后,升遷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薊侯。劉虞讓出太尉之職,推薦衛(wèi)尉趙謨、益州牧劉焉、豫州牧黃琬、南陽太守羊續(xù)等人升任為公卿。
關東義兵聯(lián)合討伐董卓,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征拜劉虞為太傅,因為道路隔絕,任命的旨意沒有送到。袁紹、韓馥私下里商議,認為少帝受制于奸臣董卓,皇帝已經成為牌位,想擁立劉虞為皇帝,劉虞始終不肯接受。袁紹等人接著又勸劉虞領尚書事,劉虞還是不答應,最后和袁紹等人結成聯(lián)盟關系。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擔任侍中,在跟隨漢獻帝東逃時,漢獻帝派劉和到袁術那兒尋求支援。袁術想利用劉虞為外援,就扣留了劉和,許諾派兵支援,讓劉和給劉虞寫信要兵。劉虞收到兒子的書信后,馬上派幾千騎兵去迎接劉和。
公孫瓚知道袁術有不臣之心,不想派兵,堅決制止劉虞,但劉虞不聽。公孫瓚擔心袁術知道后怨恨自己,就派叔兄弟公孫越率領幾千名騎兵到袁術處,暗中勸袁術奪取劉和的兵權。從此以后劉虞、公孫瓚不睦。劉和逃離袁術后北歸,中途又被袁紹扣留。
這時,袁術派孫堅屯兵陽城拒敵董卓,袁紹派周昂搶奪孫堅原來的地盤。袁術就派公孫越和孫堅一起進攻周昂,結果公孫越被流箭射死。公孫瓚大怒說道:“我兄弟之死,都是禍起于袁紹。”于是出軍屯駐磐河岸邊,想要報復袁紹。
黃其軍
? ? ? ? 作于2019年元月23日(古歷十二月十八)
? ? ? 文中照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期同類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