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黃鐘毅的《筆記思考術》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呢?
大概就像是在和一個相識已久的同頻好友進行溝通交流,他總能把我心中想說的話給想出來,當然,也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認知還有實用的行動指南。讓我邊讀邊驚嘆,從頭到尾。
這本書都講了什么呢?看書名,你們可能會以為這本書是給我們展示基本的筆記工具,或者教我們整理考試筆記、項目筆記、會議筆記的技巧,但其實它是在向我們分享如何在筆記之中思考、整理、選擇和反省。
本書分為四大章節,依序教我們“如何在筆記中思考人生”,“如何在筆記中整理目標”、“如何在筆記中選擇有效行動”“如何在筆記中累積反省與改變的能量“,讓我們從改變思考開始,然后做出有效整理,從而選擇有價值的行動,從而在行動中持續反省、累積能量,進而又回到思考的改變。
由于每一章的的內容都干貨滿滿,本文將結合本書的第一章《筆記技巧以改變為起點的輸入》來寫。
01
—
創造改變與記憶的筆記:創變筆記
讀第一章的時候我一直在驚嘆,啊,原來聽課筆記還可以這樣做?原來日記還可以按這種思路記?我甚至在想,如果說早接觸到這種做筆記的方式,是不是就可以更上一層樓了?當真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那么,你們可能會想了,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做筆記的方式,讓我如此感慨呢?作者黃鐘毅把它稱作創造改變與記憶的筆記,也就是創變筆記。具體而言,是指在記筆記時應當有方向地思考三個問題:為什么會這樣?我是怎么想的?我想要變成什么樣?
這么聽起來,是不是有些高深,不好理解,那我結合相關內容舉幾個例子。
不知道你們在學生時代做筆記時是怎么做筆記的?是像我一樣只是單純地完整地記錄老師所講呢?還是有屬于自己的筆記方式呢,比如康奈爾筆記法等方法?
作者認為有效的筆記方式應該是結合老師所講思考以后可能考什么?如果考試,我們要怎么回答比較好?哪些重點是考試時一定要回答到的?
你們是否有記日記的習慣?都是怎么樣記錄的呢?可能是簡單回憶一天都做了什么事情?也可能是像學生時代的作者一樣,把當天做得不好的事情誠實地寫下來?
作者即便是誠實地面對自己卻沒有發生改變。作者自認為他用錯了筆記方法。
結合這兩個例子,作者提出筆記的目的不是記憶過去,而是通過記憶過去來改變未來,也就是應當“為了未來而寫”。
你們可能又會有疑問了,什么是”為了未來而寫呢”呢?具體說來,是指用未來的眼光,詮釋現在的記憶,也就是說讓記憶通過我們的詮釋、挑戰、反省或補充,變成在未來使用時有用的東西。
比如在寫日記方面,我們可能拖延了某件事情,除了如實記錄以外,用未來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的話,便可以這么問自己——是不是我沒有找到更簡單有效的步驟,所以我拖延了?是不是我沒有幫自己創造一個更專注的情境,所以我拖延了?那我可不可以明天嘗試創造一個更簡單的步驟,或是更專注的情境,看看自己是不是會拖延?
前兩個問題是在反思自己為什么會拖延,而第三個問題是在為自己提供改進方案,事實上作者提出的創變筆記法類似于復盤,也就是對所做事情進行反思與提出改進的方法,但是要比復盤更加具體。
那么,在生活中,我們都可以怎樣運用作者提出的創變筆記法呢?
下面結合本書介紹幾種對我比較有幫助的記筆記的方法。
02
—
把筆記分為三層空間:行動層筆記、構思層筆記和封存層筆記
創變筆記的三原則是為什么會這樣,我是怎么想的,我想要變成什么樣,最關鍵的問題是第三個——落實行動。比如讀書,最主要的目的應當是指導實踐,所以記一本書上的重點時不僅是記重點,而是多問問自己,我們要用這些重點干嗎?我們讀完這本書后想要變成什么樣?我應該要采取哪些行動?
剽悍一只貓的《一年頂十年》書中每一章后都帶有踐行清單,意圖在于讓我們根據自認為對我們有幫助的點制定自己的行動方案;丹丹在寫作訓練營里和女性成長財富營里提到的行動清單也是在有意識地讓我們根據所學知識改變自己的行為,因為只有行動起來了,知識才有可能轉變為我們的技能,不然永遠是別人的經驗。
相類似的,本書提出的可以幫助我們采取行動的筆記方法是把筆記分為三層空間:行動層筆記、構思層筆記和封存層筆記,分別用于記錄“我的行動”、“我的想法”和“我的記錄”。
簡要舉例的話,當我們準備記錄下課程演講心得、進行文章構思、寫下回憶旁聽速記時,先在空白筆記上寫出三層結構。
在構思層筆記里記錄和要記憶的東西的相關內容,對應創變筆記三原則,把“為什么會這樣?“”我是怎么想的?“放入“構思層”的筆記中。
我們對某事的想法總是不斷更新迭代的,封存層筆記則是承載構思層筆記單純的參考記錄,以及其中過時的、無用的、多余的筆記,總而言之,此空間是把那些雜亂但以后可能具有參考價值的思考過程、零散資料保留下來備查。
行動層筆記是最為核心的一層空間,內容針對“我想要變成什么樣?”“我想要采取什么行動來改變”這樣的問題來做出回答。
我還沒有踐行過這種做筆記的方式,但是以后會有意識地嘗試起來,行動起來,才是正經事兒。
(上圖來源于微信讀書《筆記思考術》)
03
—
DRAW計劃筆記法助我們提升夢想筆記成功率
可能你們有聽說過夢想筆記是自我實現的預言這一說法,意思是想要實現我們的夢想,可以把它們先寫下來,但是作者認為如果夢想筆記寫得不夠清楚,改變也不一定會發生。
因為只是單純寫了想要完成的目標,而不去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達成的可能道路,需要采取的所有可能行動,和需面對的問題與風險,實現的可能性還是很低。
所以我們可以運用“DRAW筆記法”來提升我們寫下來的夢想筆記的實現率。
具體而言,D為Destination確認目標,即想清楚自己想要去到的遠方;R為Roadmap畫出路線圖,找到我們目前所處位置和目標的差距;Action為列出行動步驟,細化我們的行動方向,Warnings為評估風險,提前預估存在的一些不確定性和問題,以及若出現如何應對。
這個方法我是在這本書里第一次聽到,但是這本書給我提供了制定夢想計劃的好思路,同樣打算踐行起來。
04
—
運用心流筆記法來激發靈感
你們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寫文章時,有時候有些靈感,卻真正到寫的時候卻不知道寫些什么內容,此時我們可以踐行“先寫,再想”的方法——心流筆記法。
此法類似于瀟灑姐在之前的課程里提到的在寫作中學會寫作的方法——首先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其次是開始動筆硬寫。
對照我自身的情況,我發現我經常有使用這個方法,在靈感剛剛冒出來的時候,就打開電腦,在Word文檔上開始寫作,有時候會體會到大腦還沒有想清楚,手已經在鍵盤上飛奔或在紙上飛奔的感覺。
如果你們在寫作時也有靈感匱乏的時候,不妨試試此法。同時作者總結了適用于心流筆記法的3種不同情形,放于此分享之。
05
—
樹狀筆記讓我們的表達更有條理
主題樹狀筆記法有些類似于寫論文時的標題綱目,用一層層的標題把筆記串聯起來,簡單來說是利用主題編號、樹狀階層的形式來寫筆記。
用這種筆記格式來做筆記,一方面可以整理思緒,另一方面延續我們的思考。昨天在整理丹丹女性成長財富訓練營的聽課筆記時,我便運用了該種方法,簡單好上手。圖示如下。
寫于此以后打算有意識地多用該方法來做筆記,更進一步訓練自己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與條理性。
(上圖來源于微信讀書《筆記思考術》)
06
—
元經驗筆記精煉過去,用于未來
什么是元經驗?它是可以被反復利用的最小經驗單位。按我的理解,元經驗筆記類似于SOP(也就是標準工作流程),也就是把我們經常會做的事情的流程用筆記寫下來,等下次再做的時候,可以找到流程對照著檢視自己是否有一一完成。
比如說我們在寫文章時可能也會有屬于自己的流程,我的話一般流程是先獲得靈感,再思考主題,然后寫在紙上,羅列觀點,再一一填充框架,動筆成文。等下次想寫文章,卻寫不出來的時候找到我們的流程,對照完成。
楷莉對我說過在排版公眾號時也可以列好操作流程與檢查清單,也可以說是元經驗筆記了。
以上便是我在讀了黃鐘毅《筆記思考術》之后對于第一章的收獲與體會,最大的收獲之一是要明確做筆記的目的在于用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要真正地通過筆記來改變我們的認知和行為,知識才是有價值,能為我們所用的。
我是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幾乎處處都是共鳴,回頭再寫其它章節帶給我的收獲,推薦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