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8
今天和一位許久不見的朋友見面吃飯,吃完飯的一個感受就是尷尬。我覺得我在她面前是自卑的。她講的事情于我,理解能力有限的感覺,我只能理解到一半,或者是不能理解為什么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可能在她看來,我的想法太過天真,簡單。
我們聊的沒有那么投機,更像是為了避免冷場的聊而聊。我也發現當聊自己的時候,我是多么的不擅長。總覺得我自己有什么好聊的,不值得聊。這也許是我能夠自我改善的一點,讓聊自己變得愉快好玩起來。我總是善于做一個傾聽者,不時的做一些補充或者提問,而聊天的主力從來不是我。之所有越來越有意識這一點,是在我們的一次會議上,老板提到聊天模式有個模型,總有三個角色,發言者、傾聽者和觀察者。而我大多數時候是傾聽者的角色。真的是這一年才慢慢意識到自己做了“陪襯”的角色,之前總覺得不需要自己多言,很輕松,聊天嘛,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不是主角,沒有掌握話語的主動權,也便不能夠去影響別人。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說自己在講中文和英文的時候會分裂出不同的人格,表現出很不一樣的特點。我覺得自己也有類似的情況,有的時候我會變成自己想要變成的樣子,自信,大方,收放自如,非常social,而有的時候我就想窩在一邊,一句話都不講。
回來的路上,一直不能從這種尷尬的情緒中擺脫出來,很想寫下來,便有了此篇。很慶幸生活中遇到這么努力的人,能夠讓自己看到自己,即使只是學個模樣,一步一步,讓自己努力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