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的關照,在于廣闊的天下之國家,而莊子所關照的,更切近于每個獨立的人。
《莊子·養生主》篇,就是莊子在討論“養生”的問題,由于人世間的險惡,莊子不得不關照每個個體之生命問題。
但是莊子所討論的養生,并不是如彭祖般吐故納新、延年益壽的養生,彭祖側重的是每個個體生命之延長,然而莊子側重于生活于人世間的人,應當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便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安身立命。
在莊子看來,養生最重要的,就在于養心、養神,而不是養形,即僅僅致力于身體物欲的滿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經常被我們用來感嘆學無止境的話語,在莊子的原意中,卻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莊子并不贊成無止境的去追求知識,去學習。緊接著,莊子就說到,“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一個毫無止境的東西,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啊。“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如果是已經成為一個很有知識的人,那就已經無可救藥了啊。
你可能會覺得莊子的思想太過消極,竟然勸人不要學習。其實莊子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問題。
2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他講道,有一個愚人啊,因為害怕自己的影子、厭惡自己的腳印而拼命逃跑,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跑得越多,腳印就越多,跑得再快,影子也不會離開自己。但是他卻還是以為是因為自己跑得不夠快的,所以影子和腳印才會一直跟著他,就一直跑啊一直跑,最后竟然累死了。他不知道在陰處躲著,那樣就沒有太陽,自然就沒有影子了,在一個地方靜止不動,那不就沒有腳印了嗎?真是太愚蠢了呀!
人的形體和人的影子競走,最后會導致什么結果呢?當然是不會有結束的時候,除了生命停止的時候。
像這樣妄圖與影子競走的人,我們都知道他很傻,本來是自己決定腳印與影子的人,卻被影子和腳印奴役,成為了奴仆,完全遺忘了最重要的自己。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否也有像這樣的時候呢?
3
我們知道知識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直到生命的結束也不會有結果的,這是否也有點形與影競走的意味呢?
學知識是為了讓生命更好,而不是說生命就是為學知識而來的。生命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對象,不是嗎?在這個意義上,莊子認為一味的追求知識,并不是明智之舉,就像惠施一樣,一輩子都在爭辯中度過,一輩子都妄想完全地解釋世間萬物,但是最終,他卻將最重要的自己,給遺忘了,從沒有真正關照過自己的內心,莊子認為,這不是養生的做法。
我們不能將“知”置于生命之上,不能離開“真知”。“知”是用來養生的,不是用來辯論或只作為認識天下和德性、滿足虛榮心的工具。要能駕馭“知”,而不為“知”所駕馭。
知識是不應當被否定的,如果我們所學習的知識能使我們“物物而不物于物”,即不被外物所束縛控制,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命,那么所追求的知識就應當受到肯定。但是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去追求知識,生命安全不被自己掌控,而受到知識的束縛的話,這樣就是很危險的舉動。
要養護生命,就應該學會停下來,不要去追求沒有結果的事情,將更多的心思精力,放在關照自己的內心上面,不要只知道追逐萬物,而忘了返回自己的本心。
在這里遇見國學,在國學中遇見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