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 剝削和剝削階級
? ? ? ? 剝削是指一些人或集團憑借他們對資本和資源的占有或壟斷,利用信息、技術,和收入分配權利等各種經濟優勢;減少和剝奪那些沒有或者缺少相關資源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的勞動價值和個人財產的經濟行為和方式。現指使用[他人] 勞動力而不給予公平的或相當的報酬,是無償地占有別人勞動或收入的經濟行為。
? ? ? ? ? 在經濟學中剝削行為主要憑借生產資料和商品的私人所有權交換進行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實行生產資料和資源私人占有制度;資本占據主導地位,勞動成果歸資本家所有。所以整個社會就是一架剝削勞動者和消費者的機器,剝削無處不在,成為基本的經濟制度。
由于人類存在著自私和聰慧的理性,我們所熟知的經濟領域如生產、交換和服務等領域經濟人群;他們為了獲取最大剩余勞動價值以滿足自身和相關人群的經濟需求;,在付出了自己的勞動價值外,他們也或多或少的進行著剝削行為。如產品壟斷和價格歧視……
商品是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屬性。而價值因勞動量而具有勞動交換的媒介,也會因需求產生交換的市場價值。所謂市場價值就是因市場需求增減而產生的勞動價值比例交換。他們的差異性就是剩余價值。資本家為追求剩余價值,一方面會改善經營策略,減少勞動價值。另一方面也會加強市場營銷和壟斷能力,使商品市場價格提高。所以剝削是廣泛的和相互的客觀存在。
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由于自私和勞動能力的的不同,確實存在著資源不均,財富不等,資本集中,土地兼并,貧富懸殊等一系列社會現象的發生。這不單是各人勞動勞動價值的不同,這也是剝削行為相互摻雜造成的結果。
在勞動力市場上,主導工人工資的是資本家,而不是工人,工人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勞動力是不稀缺的,所以價格低于勞動價值。這種不等價交換交換,就是剝削的真相!在國際貿易中,不等價交換也一直存在!科技含量高的工業品價格遠遠高于技術含量低的農業品,美其名曰剪刀差。這就是發達國家在剝削發展中國家的方式。
剝削是人類貪欲的產物。社會上剩余產品的出現是剝削產生的物質前提條件,社會分工的發展和財產私有的產生以及社會階層分化是剝削產生的現實基礎。
剝削的產生出自于交換和分配,不僅指消費物資的交換和分配,而且包含生產資料的交換和分配。而生產條件和資源的分配結果就是財富的不公平的占有。
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是通過勞動市場的交易進行的,勞動為商品,資本按勞動價格支付工資給勞動者;勞動價格與勞動發揮作用所創造的財富是不等的,后者大于前者,這個差額就是財富和價值的剩余。因此,商品交換就成為資產階級追求其內在剩余價值的主要工具。
剝削制度的依次更替,表明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表現為歷史上的一種進步,這種進步是通過激烈的社會矛盾博弈來實現的。但是,剝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在一些烏托邦思想家設想中,人民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會推翻剝削制度,建立沒有階層、沒有剝削的烏托邦社會。
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先后出現過三種剝削制度:即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的剝削制度。這些剝削制度有著共同的本質:對剩余勞動的剝削。然而,不同的剝削制度,榨取剩余勞動的具體形式又有區別。在奴隸社會,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都為奴隸主所有,奴隸主的剝削采取直接占有無報酬的奴隸勞動及其產品的形式,這是一種最殘酷、最野蠻的剝削形式。
在封建社會,地主占有地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地租先后采取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的具體形式。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剝削剩余勞動占有剩余,相應地對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支付工資。資本對工人的剩余勞動的剝削,工人的全部勞動都獲得了報酬;工資是工人的勞動價格,是為維持工人生活的必要勞動部分;剩余勞動形成的利潤為資本所有者所占有。
總之,在不同的剝削制度和條件中,都存在過從屬性質的剝削形式,如商人通過不等價交換進行的剝削,高利貸者的高利息等等。
2 按照剝削的定義,我們也能知道什么是剝削階級。
剝削階級,是指占有生產資料,自己不勞動或只有少量勞動,不公平的占有他人勞動成果的團體和集團。
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生產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勞動力有了價值,為階級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還需要經過社會分工以及隨著社會分工而產生的產品交換,出現生產資料私有制。恩格斯說:“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分工,指的是舊式分工或自發分工,即具有固定專業劃分的分工。為什么說分工的規律是階級劃分的基礎呢?首先,有分工,就必然有產品交換,而有了產品交換,就會加劇財產的積聚和剝削,使財富日益掌握在部分人手中從而促進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有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就能把社會成員一分為二,即分為占有生產資料的剝削階級和不占有生產資料的被剝削階級。其次,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和對立。由于這種分工,出現了只消費不生產、只剝削不勞動的人。這些脫離生產勞動的人,專門從事資本的管理以及政務、司法等活動,成為剝削階級的組成部分。
在階級社會或特權等級社會里,特權者憑借社會制度所賦予的特權,剝削無權的被統治階級和其它生產要素所有者(經營者)。這種剝削制度,是一種政治強制形成的剝削,即不是通過自愿自由的交易形成的剝削。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都是階級社會,其剝削主要是權力剝削。而資本主義社會本身仍是一種階級社會,通過資本商品的交換增值來進行剝削。當然這種方式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工人的斗爭變得更加柔和,更加隱蔽。在我國三大改造順利完成之后,剝削一度絕跡。
2.市場經濟的壟斷剝削
在市場經濟社會里,自由主義一向是主流力量,在封建時代成長起來的市民階層轉化為了資產階級,在少數人占有土地和資本所有權,通過市場的自由交易對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的合法取得,實際上,對于一個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動者,他總要被資產階級剝削或為勞動交換基礎上才能存活,因為只有市場有權評定這樣人的剩余價值。
一種意見認為,正因為階級不僅是一個經濟范疇,而且也是一個廣泛的社會范疇,所以剝削階級的消滅也必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大體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這是消滅剝削的先決條件;第二步,剝奪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變更所有制,這是消滅階級剝削的決定性步驟;第三步,消滅作為剝削階級的社會力量,包括鎮壓剝削階級的反抗和將剝削階級分子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三、什么是“資本”
資本家之所以能夠無償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是因為他手里掌握著貨幣和廠房、機器等生產資料這些資本。但是,貨幣、廠房、機器等并不天然就是資本,資本家要使自己的貨幣能夠增值并轉化為資本,就必須用貨幣購買勞動力商品,把生產資料當作工人活勞動的吸收器、作為對工人剝削的手段。由此可見,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是進行資本主義剝削的前提。因此,從本質上說,“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資本論》第1卷,第834頁),也就是資本家對雇傭工人剝削的勞動關系。
馬克思根據“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不同作用,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是指資本家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借助于工人的具體勞動,把它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不會發生價值量的變化。
可變資本是指資本家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僅能通過雇傭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購買勞動力所支出的那部分價值,而且能生產出比這個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余價值??梢?,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不是資本家墊支的全部資本,而只是可變資本。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
四、資本家如何剝削工人
資本家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總是采用各種殘酷、狡猾的手段盡可能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其實現途徑主要有兩種:絕對剩余價值的產生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產生。
1、絕對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勞動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個部分。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一天的勞動時間越長,剩余勞動時間就越多,剩余價值率就越高?;蛘卟捎锰岣邉趧訌姸鹊姆椒ㄆ仁构と诉M行緊張的勞動,在同樣長的時間里支出更多的腦力、體力,生產出更多的產品。這種靠延長工作日增加剩余勞動時間或提高勞動強度變相延長勞動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
2、相對剩余價值:在延長勞動日和提高勞動強度的方法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勞動者的反抗后,資本家采取了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方式提高剩余價值率。即在勞動日長度一定的情況下,通過革新設備、改進工藝和提高價格等方法,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這種在勞動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提高商品價格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相對剩余價值。
絕對剩余價值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技術發展緩慢條件下的主要剝削手段;相對剩余價值的產生是在資本主義發達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采用的主要剝削手段??傊?,在整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資本家總是兩種方法同時并用,不斷加重對工人階級的剝削。正如馬克思指出的,
【“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勞動量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7頁)】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決定性動機是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有限的生產資料和財富絕大部分逐步聚集到了極少數大資本家手里,普通勞動者根本沒有資金和資源等條件去自主創業,即使從事小作坊、小商販在資本壟斷下也難以發展和存活。隨著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廣大城鎮勞動人口下崗失業,鄉村農民失地進城,使有人身自由沒有經濟來源的無產者大量涌現,他們為了生存只能被迫選擇向資本家出賣勞動力換取生活資料,從而使勞動力市場永遠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為資本家剝削勞動者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即使科技再發達,自動化水平再高,只要存在雇傭和交換,剝削就不會消亡,直到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