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看了武志紅公眾號里的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小女孩在學校受到了委屈,回家怕父母生氣不愿意跟家長講,但到了晚上還是小心翼翼地跟媽媽道出了事情的經過。文中小女孩的經歷,勾起了小女孩母親童年相似的記憶,而這對母子面對誤解和恐懼不愿向父母訴說的心理路程,也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我小時候也有類似的經歷。所以我很理解她們,那是一種很渴望傾訴,卻又害怕被責罵,想要被關懷擁抱,卻又自我封閉的忐忑心理。
? ? ? ? 我的父母是比較愛面子的那種,對我們的期望很高,對我們管教也比較嚴厲。小時候我跟弟弟比較調皮,比如玩游戲把鄰居家窗戶打破了,扒著別人家的外墻上房頂,到附近果園里偷桃子吃等等,男孩子調皮搗蛋的本性在我們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現。而我們犯了錯經常被父親懲罰,有時是一頓打罵,有時是罰跪。雖然如此,但我們仍然大事不犯,小錯不斷。弟弟犯錯最嚴重的一次,是玩火查點把廠房里的布料燒著了。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父親當著很多人的面,用腳把弟弟踹向家屬院的鐵絲門,弟弟被彈回來了,父親又接著往上踹,一遍又一遍。弟弟的哭喊聲,父親的叫罵聲,周圍的勸解聲,混雜在我的記憶里,深刻而難忘。我想,父親想用這種方式懲罰弟弟,一方面是為了發泄自己心中的怒火,另一方面也是做給他的同事看吧,因為父親在那個小企業里也是一個有頭有臉的人,他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比別人差,更不允許他們犯這樣嚴重的錯誤。
? ? ? ? 記得上小學時,有一次我放在課桌里的書和本子忘了帶回家,大概有七八本,第二天到了教室才發現竟然被人全部偷走了。除了后悔自己為什么不帶回家,咒罵偷書賊良心被狗吃了外,因為擔心父母的責罵而不敢把這件事告訴家長和老師,只能自己想辦法,最后靠著向高年級同學借書讀,總算把那一個學期熬了過去。這件事我至今都未對父母講過,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那個脆弱無助的小男孩瘦小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見。
? ? ? ? 而在我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另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卻羞愧得不敢跟任何人提起,一度成為我心中無法跨越的檻,甚至影響了我的成長。那時也是讀小學,我們一大幫小伙伴在后山上玩鬧,我看到一個管道閥門,好奇地把它扭開了,結果水柱噴涌而出,直射向對面一棟電機房上。記憶中當時那個電機房還在使用,水柱噴射過去,時間久了很可能會有水漏下去的。而水漏到電機上可能會導致漏電、火災或廠區停電什么的。想到可能會有這些后果,我突然感到好害怕,腦海里也瞬間出現了被父親責罵的聲音和失望的眼神。我趕緊跟小伙伴們想辦法補救,幾個人合力想關掉閥門卻怎么也關不了,想用石塊壓住出水口也蓋不住。眼看水柱越噴越大,靠我們幾個小孩子是解決不了,只能求助大人了。禍是我惹的,誰都不愿出面,我已經嚇破膽不敢動了,最后沒有辦法,我只能跪在一位要好的小伙伴面前,哭著讓他喊大人來幫忙,并求他不要告訴我父親。現在我已經忘了最后事情是怎么處理的,自己有沒有挨打,雖然事情已過去了這么多年,但當時我跪在地上的那個畫面依然烙在我心里,清晰如昨,終身忘記。
? ? ? ? 當時還小,只能用怕父親責罵和給他丟臉來解釋原因,甚至多數時候我都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對。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的增多,在接觸并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書藉后,我慢慢明白,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父親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因為他管教嚴,不允許我們犯錯,所以我變得膽小,不敢去嘗試新的東西,一旦犯錯,卻又擔心得要命;又因為他愛面子,用他的意愿代替我們的想法,只是要求我們照著做就行了,導致我們沒有主見,始終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愿面對真實的自己。
? ? ? ?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說,一個人的人格是通過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形成的。如果父母是真的愛孩子,就要給孩子內心種下一個良好的關系模式,而要實現這種關系模式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兩個:愛和自由。即,一方面,父母給孩子充分的愛,另一方面,父母要給孩子自由。這兩點說起來很簡單,真正做到非常不容易。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都是打著愛的幌子,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孩子。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當年會做出這么奇葩的下跪動作了,因為父親跟我的關系模式就是,他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我只能服從。
? ? ? ? 所以,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一定要明白家庭關系模式的重要性,不管自己的小孩做了什么事,都要給予他(她)愛、尊重、信任和寬容,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會自信、自愛、負責任、有擔當,一定會成為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6094-阿東-三悟久子#橙子學院碼字島第2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