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鴻飛老師受邀參加了天友會主辦的新零售論壇,分享《零售企業(yè)數字化建設》。在論壇上感覺,不少零售企業(yè)還停留在傳統的人貨場理論下,對零售企業(yè)數字化轉型和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沒有新的認識,認知上沒有升級,零售企業(yè)數字化轉型自然缺少有效的指引。
鴻飛老師認為當前零售數字化轉型本質是完成新業(yè)務模式轉型,應是人-場-貨-數-錢的五維重構,而且人貨場概念在不同時期定義和內涵完全不同,沒有理解這些底層邏輯,就不能順應歷史的發(fā)展演進。零售企業(yè)的數字化轉型容易換湯不換藥,很難獲得歷史性的成功。剛好李老師略有一些研究,拋磚引玉,希望能對小伙伴們有所啟發(fā)。
一、世界零售的演進史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下世界零售的演進史,零售的歷史可以說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史。最早期零售,就是從原始部落之間,以物易物交換開始,逐步形成固定的交換場所和貨幣;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在村落和小城鎮(zhèn)形成后,為方便交易,零售在鄉(xiāng)村是趕集形式,在城鎮(zhèn)各是米鋪油鋪等的集中,早期的零售雛形就大致形成了,早期零售“貨、人、場”順序,最重要是貨的運輸,互通有無,絲綢之路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順便插個典故,為什么我們現在逛商場會說是去“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呢?這個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時期的長安非常繁華,是東方和西方商業(yè)文化交流的匯集地。在當時的長安,人們買貨品有兩大市場,其一位于長安城東,叫“東市”,服務于當時的達官顯貴;另一個位于長安城西,叫“西市”,則服務于平民百姓。長安城西的“西市”商賈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瑯滿目,貿易極為繁榮。這樣時間長了,人們就把到兩個市場買貨品稱為“買東”“買西”,“買東西”一詞就這樣慢慢地深入人心了,成了我們今天的口頭語。
隨著大城市出現,人口密度的增加,1852年的法國巴黎出現了第一家百貨公司,加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機械化大生產效率飛速提升,產品不斷豐富。1930紐約市中心建起了第一家超級市場,吸引人流提供了更多商品挑選,只在門口統一結賬就可以了;
傳統零售則是“貨、場、人”順序展開,即:采買或代理貨品(貨源)、找到銷售的場所(選址),再賣給消費者(人流)。能跳過省代、市代到廠家直接拿貨,就有很強的價格優(yōu)勢;而占據人流的場所是有限的,所謂一鋪旺三代,零售行業(yè)逐步興盛起來。
信息技術的革命又推動了零售再次革命,收銀機、條形碼、信息系統等支持SKU和坪效不斷提高,零售演進到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不僅提供產品零售,還提供各種餐飲娛樂服務,吸引更多高收入人群來消費。同時,提供品牌體驗的專賣店,主打便利的便利店等業(yè)態(tài)也開始出現,吸引&分流各自目標顧客群(目標人群)來店(場所)消費(自提商品);
人貨場三要素成為當代零售的根基,零售的發(fā)展其背后驅動力是制造業(yè)的大發(fā)展,貨品極大豐富,甚至這時,后工業(yè)時期的產能嚴重過剩,進入大流通時代,零售連鎖崛起,擁有更大的定價權,山姆.沃爾頓靠天天低價吸引客流,迅猛發(fā)展,成為當時全球最大型零售企業(yè)。
到1990年PC與互聯網普及,以亞馬遜、eBay為代表的電商興起,引吸了全球廣大用戶(人),在長尾商品(貨)銷售效率遠高于傳統零售,智能中心倉減少了貨物轉運降低成本,隨著智能手機普及,2010年美國移動購物興起,智能手機消費場景(場)更多,引領新的時代潮流,傳統零售的地理便利和體驗優(yōu)勢消失殆盡。
直至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guī)模超過美國。2016年,阿里巴巴集團超越沃爾瑪,正式成為全球最大零售體,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世界零售模式創(chuàng)新將在中國產生。
二、中國零售的演進史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中國零售的演進史,從中或許可以找出些許規(guī)律。中國零售的演進史,可以說40年就跑完了西方140年的歷程;基本上可以按10年為一個進程,我們挑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業(yè)放入其中,從時間軸來分析有跡可尋;
80年代
新中國成立之后,經過三大改造,公私合營;供銷社、百貨商店成為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零售行業(yè)開始孕育巨變,個體零售繁榮,草莽群雄并起;
90年代--傳統零售
1991年上?!奥撊A超市”的創(chuàng)辦標志著我國零售業(yè)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
1992年允許外資零售企業(yè)進入后,家樂福、沃爾瑪,7-11等紛紛進入我國,快速形成了百貨、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等多種業(yè)態(tài)并存的格局。
同時、本土零售企業(yè)也開始野蠻生長,比如國美電器1987年以小店面開始,十余年就發(fā)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yè)。
2000年代--電商興起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代表電子商務開啟;
2003年C2C模式的淘寶網誕生;
2004年自營電商模式代表京東商城上線;
2007年正大易初蓮花更名卜蜂蓮花,定位針對家庭的"一站式"購物的場所。
百麗、國美、蘇寧等零售企業(yè)依托后發(fā)優(yōu)勢,圍繞著“人、貨、場、錢”四維要素重構模式,依托零售業(yè)巨大現金流進行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創(chuàng)新,通過廠家的賬期及資本信貸不斷跑馬圈地,很快改變了產業(yè)鏈關系,形成渠道為王的局面。
2010年代--當代零售
2010年小米成立,通過網絡營銷發(fā)展到小米商城(M2C模式);
2012年天貓商城(S2B2C模式),并逐步成為電商的超級霸主;
2013年蘇寧電器改名蘇寧云商,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O2O模式);
2013年名創(chuàng)優(yōu)品開始經營針對“年輕人都愛逛”的生活好物集合店;
2013年小紅書成立,從分享出境購物信息到成為針對女人的國內最大的“種草”社區(qū)
2014年阿里巴巴旗下的閑魚上線運行,主打用戶與用戶之間直接交易(C2C模式);
2015年拼多多成立,獨創(chuàng)的社交拼團為核心模式(C2B拼團模式),第三方社交電商平臺;
2016年零售巨頭沃爾瑪在全球關閉269家門店,裁員1.6萬人;僅2017年上半年,沃爾瑪在中國關閉的門店數量就達16家之多。
2017年盒馬得到阿里的介入后,打造“生鮮食品超市+餐飲+APP電商+物流”的復合型商業(yè)綜合體,被稱作“新零售標桿”。
2017年猩便利成立,提供“無人值守便利架”“智能自助便利店”等即時消費服務。
2019年特斯拉公司宣布將把所有銷售活動轉移到網上,成為制造業(yè)C2M模式代表;
2020年,各種微商,抖商,社交電商、社區(qū)團購,企業(yè)家直播帶貨等各種新零售方式風起云涌;
快速回顧一下發(fā)展歷程,我們發(fā)現中國零售快速發(fā)展,從多種業(yè)態(tài)并存,到不斷顛覆創(chuàng)新,贏家通吃;每個時代都有新零售:在百貨店購物的時代,我們認為大超市就是新零售;在互聯網時代,超市老板店主們可能認為電商就代表新零售;而站在阿里等電商的角度來看,線上線下融合,極致體驗和效率才是真正的新零售。
三、人場貨數錢的五維重構
中國零售業(yè)的變化快機會多,每個時代都有新零售模式產生,每次新零售模式革命,都是增加新的維度,重構現有要素;對原有的零售模式進行一次降維打擊;
比如,在傳統零售人貨場三要素基礎上,增加錢這個要素,就可重構原來的緩慢開店模式,通過現金流高周轉、會員制、招商加盟等等模式創(chuàng)新。金融加持,連鎖復制,快速達到規(guī)模臨界值,獲得供應鏈廠家上的低價,低價又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從而形成飛輪效應。
中國零售追平西方,后發(fā)優(yōu)勢消失了,連鎖新老勢力都需要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張勇在馬云新零售概念上,進一步提出對傳統零售人貨場進行重構,他所說的人貨場和傳統零售理解的涵義是不一樣的,這些概念之間的差別,可以如下表所示。
當代零售新零售
人目標客戶群
內部運營人員
用戶(能連接并可記錄)
貨商品組合包括有形和無形的產品、甚至可以是新產品創(chuàng)意
場場所、店面、選址場景
數商品銷售數據用戶大數據
錢現金流跨界經營、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
從早期零售“貨、人、場”順序,到傳統零售“貨、場、人”順序,再到當代零售“人、貨、場”;背后是社會生產力極大提升,供給過剩,需求有限,場所雷同;“人”成為最首要的主導因素,這沒有爭議的,但人貨場重構的提法,并不是附合未來的商業(yè)邏輯。它強調的還是——人找貨的邏輯,零售商價值提供場所(線上的貨架),沒有跳出原有的思維。
根據阿里研究院的分析,舊零售有個底層邏輯——是技術引領生產變革,生產變革再引導消費方式變革,中間有個緩慢的轉導機制,使得產業(yè)周期較慢,留下足夠切換時間;而新零售的底層邏輯變了,是消費方式逆向牽引生產變革;在這種底層邏輯基礎上,我們曾經熟悉的商業(yè)規(guī)則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為此,我們提出來新的思維順序“人-場-貨-數-錢”來重構零售新業(yè)務模式,同時通過數字化技術打通各環(huán)節(jié),支撐新業(yè)務的開展。零售數字化轉型是為新業(yè)務轉型服務的,必須同步規(guī)劃開展,否則、收集一堆貨架陳列、產品銷售數據,對效率提升有限。
01.
1、“人”的維度思考、連接、需求、價值
當代零售企業(yè)認知中的“人”,是“顧客”是“門店員工”,最多只是“會員”,但這與新零售中“用戶”概念是遠遠不同的,無法真正將顧客連接并轉化為用戶的零售企業(yè),很難具備更大商業(yè)價值;
當代零售有基本定位的目標人群,但數量很有限,一般按地理位置(如3~5公里商圈覆蓋的人群),再按收入檔次進行粗略劃分。如果將顧客連接上企業(yè)APP,成為忠實的用戶。隨著線上線下業(yè)務推進,配送能力提升,新零售營業(yè)就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獲得海量客戶訂單。
當前、進店人群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不斷減少,但少了多少?少了哪些群體?平均頻次變成多少?為什么顧客不再進店消費?需求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未來吸引消費的體驗感是什么?……
進店顧客難以識別、統計與分析,一旦連接成為用戶,就可以多維度分析各類消費群體需求,提供競爭對手做不到的價值,不能簡單的用躺平和內卷來解讀消費者變化;每個時代,要為用戶提供新的獨特價值,我個人認為,基于用戶生活方式提供線上線下不同的場景體驗。
比如:現在人們都明顯不愛逛街了,也懶得做太多選擇;日常消費基本可以用電商解決,但是人生幾大事兒才是購物的重頭戲。就業(yè),升職、購房、結婚、換房、生頭胎、生二胎、生三胎等等,可以依托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來設置購物場景。
我們完全可以暢想一下,線上線下可以不同的產品,適應不同的生活場景。線下集中展示體驗、社交、娛樂性的商品。在線上根據三口之家、五口之家等做一個個日用品套餐包,不斷策劃做職業(yè)小禮包,做寶媽專場、高考專場等,幫助用戶節(jié)約時間成本,生意可以變得更加簡捷。
02.
2、“場”的維度思考:體驗、觸點、再造、流量
當代零售企業(yè)認知中的“場”,還是“場所”、“門店”,但這與新零售中“場景”概念是遠遠不同的,“場景”是指需求產生的某些特定的情景(如環(huán)境,時間,地點,空間等);這個“場景”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渠道店面,一切線上線下有利于用戶對產品產生需求、提升認知、獲得美好體驗的情景都叫場景。
場景實際上是為“人”提供 “獨特價值”的具體化,是新零售企業(yè)真正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我們其實可以這樣來看,互聯網電商實際上提供了一個隨時隨地購物需求的場景,而門店則提供了一個通過體驗引導購物需求的場景。比如、華潤將深圳灣萬象城規(guī)劃成為融合奢侈購物、文化藝術、品質生活于一體的高端時尚精品體驗中心。多逛幾次,肯定會提升家庭的消費支出。
當然,如果企業(yè)要線上線下融合,客戶群的定位要精準,考慮到線上效率最大化,定位客戶群體體量越大越好,圍繞核心群體就可以做場景的線上線下的劃分,重新設計動線和相應的觸點(對應就是APP中的埋點)。
人們很少逛實體超市了,商場同樣生意慘淡。疫情后更是門可羅雀,顧客也就比銷售多點;疫情反復持續(xù)期越長,消費者線上購物習慣轉變越快。也許不久VR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一樣獲得高端體驗。
當代零售的“場“一定要業(yè)態(tài)再造,中國零售的演變進程太快、模式迭代太快,前一種業(yè)態(tài)剛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就被新的模式給顛覆了。這些建筑、裝潢等等固定巨大成本已經變成了沉沒成本,人流在減少,流量在遷移,如鈍刀子割肉,光依靠供應鏈回血,遲早會崩盤,長痛不如短痛。
各區(qū)域的功能要考慮重新劃分,將寶貴的營業(yè)面積放在電商不容易買的大件商品、家居家具、文化藝術、奢侈品、家庭教育和餐飲服務等;對有社交與娛樂屬性產品和服務重新組合,多做快閃店、互動性促銷,拉動進店流量和頻率。品牌門店、商場也可以考慮適當改造成專門服務于直播的門店,從店播形式發(fā)展成為MCN,讓用戶看直播到逛直播。
線下線上融合的新零售企業(yè)比純電商有強大的優(yōu)勢,它本身深植于社區(qū)和生活中,在場景和氛圍上遠遠超過傳統電商。
03.
3、“貨”的維度:差異、模式、流通、效率
當代零售企業(yè)認知中的“貨”,是“商品”、“商品組合”,但這與新零售中“產品”概念是不同的,新零售產品包括有形和無形的產品、如虛擬產品、權益類產品、甚至可以是新產品創(chuàng)意;
線上線下融合并不是簡單的線上線下同價,線上線下產品組合完全可以差異化,圍繞生活場景各自重新組合商品產品,避免左右手互搏。線上開展創(chuàng)新產品眾籌,也容易提高活躍度,記錄用戶偏好,完善用戶畫像。
當代零售通過貨架陳列與堆頭展示,讓顧客挑選,自行完成人與貨的匹配。商品的數量過于豐富也導致成本上升,線下的品類完全可以根據歷史數據優(yōu)化精簡,線上則完全可以多做長尾,利用搜索引擎和推薦算法提高銷售額。同時可以利用線上購物,線下自提等來提高到店率,降低配送成本。
新時代新新人類,在需求和偏好沒搞透的情況下,廠家做產品很容易閉門造車,生產出來就可能是庫存,送到商場來占用貨架倉庫,還增加物流搬運成本。新零售產品運營模式創(chuàng)新,通過連接用戶和用戶數據,指導廠家為用戶生產暢銷產品、定制產品、新產品。
數據表明,現在年輕一代愿意在更多領域追求定制,愿意追隨小品牌,新零售企業(yè)可以跟一些創(chuàng)新的設計品牌和廠商合作,獲得更高的收益,這里名創(chuàng)優(yōu)品經驗值得借鑒;
04.
4、“數”的維度:
人貨場是傳統零售的要素,愛因斯坦說過“你無法在問題產生的層面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來創(chuàng)新零售業(yè)務模式。能將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方法串連起來,形成新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呢?——是用戶大數據。
當代零售利用ERP商品進銷存數據,調整品類結構、貨架陳列,對運營效率提升有幫助,但作用終歸有限。不足以逆天改命,在用戶為王的時代,掌握用戶大數據才能真正把握命運。
天貓小店有阿里網上用戶的購買大數據,當然知道在什么地點、該在店里放哪些產品,擁有大數據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立不敗而求勝。
零售企業(yè)數字化轉型最重要是用戶大數據積累、完善、應用,用戶大數據可以通過場景分析和觸點進行合法和快速搜集,獲得最有價值的用戶的瀏覽數據、收藏數據,問詢數據、導購數據、支付數據、消費數據、家庭信息等等,集齊了這些數據就可以提前預測和推薦商品,長期黏住客戶,甚至形成終身的購買習慣。
以往,零售企業(yè)并不知道進店顧客是誰,需求是什么,導購只能察顏觀色,話術引導,成交效率不高。有了用戶大數據,推薦算法的加持,就能讓用戶如沐春風,心滿意足。線上的客戶也可以獲得最好的會員方案、最好的結婚紀念品推薦。未來,商場甚至可以幫用戶規(guī)劃帶朋友們逛商場的最佳線路。
零售企業(yè)的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各種數字工具和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導購的私域流量,人臉識別,門店數字化,會員支付互通等等的堆料,而是圍繞著用戶場景和體驗的有機組合、分階段有序推進。
05.
5、“錢”的維度:跨界經營、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
“錢”這個要素不僅僅是簡單的現金流周轉,它代表了金融資本對新業(yè)務模式的認可,是重構盈利模式后的多點盈利結構達成,所以,人(用戶)——貨(產品)——場(場景)——數(大數據)——錢(金融),錢放在最后,起到杠桿的作用。
前面、我們分析了,在千禧年代,中國零售企業(yè)在廣闊的市場、將人貨場要素解構,形成成熟的模式基礎上,增加錢這個要素,通過金融加持,連鎖復制,快速達到規(guī)模臨界值,形成飛輪效應。新零售業(yè)務一定是在用戶大數據獲取及轉化樣板打造成功以后,才能獲得金融資本的大力加持。
零售企業(yè)構建各種場景,投入了開發(fā)成本,獲得用戶大數據,但如果不能通過跨界經營、異業(yè)聯盟,進行持續(xù)轉化,多點盈利,很難打平成本,說明數字化轉型還未成功,核心能力還有待提升。
只有完成數字資產盈利化,才能挾用戶以令諸侯,開啟高效供應鏈整合、供應鏈金融到消費金融等模式創(chuàng)新,業(yè)務模式可以不斷的迭代創(chuàng)新。
總? ? 結
綜上所述,實體零售企業(yè)需要對傳統的人貨場要素進行認知升級,對零售企業(yè)數字化轉型和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進行深入的思考,以獲得未來的正確布局。
張勇先生提出的人貨場重構,只是通俗的說法。阿里系對新零售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布局已久,他們的意圖和認知也不會全部真實的表達出來。我們推測,2021-2029年新的零售時代,將進入智慧零售階段,互聯網電商將融合線下零售各場景,對每個用戶進行精準畫像,依托算法推薦購買,形成基于用戶大數據的全場景消費生態(tài)模式。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實體零售數字化轉型本質是完成新業(yè)務模式轉型,應從:人(用戶)-場(場景)-貨(產品)-數(大數據)-錢(金融)的五維重構,去規(guī)劃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及藍圖,上述想法不一定對,希望對實體零售企業(yè)成功轉型有些許幫助,拋磚引玉,大家有意愿共同探討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