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看見別人處在“我認為”的苦難里,就好想伸手去“拯救”。
有點時候,看見別人處在“我認為”的“迷惑”“無知”或者“謬誤”里,就好像教別人點什么“我知道”。
其實已經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好為人師了,尤其是在別人不需要的時候,但是還是忍不住,伸手,開口。
上周在教練課堂上有一次練習里,有一個伙伴的約談題目當時特別觸動我,即使練習結束之后,他提到的狀況仍然在我腦海里不停的翻滾,過了一個周末,又過了周一周二,周三早上上班路上,又翻滾起來。我實在覺得要跟他說點什么,于是我微信了他。
其實開始寫微信的時候,我就隱隱覺得這樣未被邀請的和對方繼續探討一個之前的話題很魯莽,所以我也道歉了。
所幸對方沒有責怪,還回答了我的問題。然后我就覺察到這樣做究竟為什么效果不好了。
簡單說,就是,對方不在狀態。
雖然是對方提出過的問題,但是如果對方不在狀態,我的提問他也并不會真正認真的思考。而且我發現,對方其實心里對另外一個話題很有熱情。于是我試著放下我的執著,就著他的話題,去問那個話題的問題,果然他很有激情的跟我分享。
然后說到后來,我稍微把他的激情與收獲往之前這個話題聯系了一下,這個時候,他的狀態就很明顯的比剛開始微信的時候好多了,然后他也分享了他新的體驗和經歷,看來他自己也沒閑著,我多慮了。
這時候,我完全放下了我想問他的問題,因為我的確相信這個有創造力的天才,一定會向著對他來說當下最好的方向去的。于是我鼓勵了他,他完全沉浸在那份激情和收獲的喜悅里。
我很慶幸我沒有執著在自己以為的那個“對他這才是重要的”想象里,那種把我自己感動得夠嗆的對別人的過分關懷。笑死了。
話說回來,每個人都喜歡被認可被重視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覺,所以這種出手和張口的欲望是很正常的,自嘲歸自嘲,那怎么辦呢?在我看來,就是帶著以下態度與世界相處,
第一,對方在那個狀態里,有ta的正向意圖
第二,對方有自己的智慧,有時候只是沒有完全激活
第三,我自己帶著好奇心去傾聽和回應,用這種態度看看對方在講的過程里會不會激活ta更大的智慧
(提問也是一種積極聆聽)
第四,當我想說話想伸手的時候,覺察到自己的發心,究竟更多的為了我自己被尊重被認可,還是更多的從對方的需求出發的,只有當對方自己想改變并且發出邀請的時候,才是最好的時候
寫到這里我想到美國電影復仇者聯盟里,就有關于人類與超能力英雄中間的爭論,究竟超能力英雄們未經人類邀請而做出的那些“拯救”,人類準備好接受了嗎,人類愿意接受嗎。
其實每個人類自己內心也住著一個超能力英雄,我們有時候的潛臺詞是,我們希望這個“愚蠢”的世界接受和欣賞我們的“拯救”,所以我們觀看這些超級英雄電影的時候,有時候入戲太深,嘴里也跟著念叨,“這些愚蠢的人類”,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