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壓力很大,無論是生活方面的,還是工作上的。但很多人對于壓力的理解不夠透徹,也不知道怎么去識別、考察壓力,所以,要想改變現狀的話,就不知道怎么做了。今天來說下壓力這個事兒~
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壓力?
壓力不是那種困境逼的你喘不出氣,不是面對困難不知所措。而是我雖然累的喘不出氣,但我依然能搞定它。所以,壓力=失去掌控感。這個公式是眾多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也是分析工作壓力的指導原則。
其次,知道了何為壓力,那怎么去識別壓力能力,從而化解壓力呢?要識別抗壓能力,先要了解抗壓能力構造。從心理構建來看,抗壓能力包括兩個部分:終極價值、內控歸因。
1、終極價值:
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嗎?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人的價值有兩層,終極價值和外在價值。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人,我的價值是終極價值。
假如我一個人生活在孤島上,很多事情我不用操心,什么發型更時尚?哪套衣服和我的地位更相配?坐哪臺車出門,可以彰顯我的身份?孤島上的我,是天地之間唯一的人,我此時此刻感受到的自我價值,是我做人的基本價值,這就是終極價值。
如果有一天,我要離開孤島,去陸地上交換生活必需品,我要考慮穿什么衣服,梳什么發型,還要考慮和誰做買賣。離開孤島進入社會,讓我獲得了社會價值,這是終極價值之外的價值,叫做外在價值。
如果我天天生活在人群中,我會關注身份地位,會留意衣服發型,我甚至體會不到,我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完全獨立的我。我為什么死要面子?因為我只看到了外在價值,我體會不到終極價值。如果“面子”是我全部的價值,我肯定會死要面子。
2、內控歸因:
有些事件發生,讓人產生不好的情緒,這一類事件叫不良情緒事件。
遇到這類倒霉事,我可以在外界找原因(外在歸因),也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內在歸因)。
為什么我遇到倒霉事,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我認同我的終極價值,我相信我是好人。好人有承認錯誤的本錢,因為我的錯誤,不會改變我是好人這個基本事實。如果我看不到我的終極價值,我很難承認錯誤,因為認錯會讓我“沒面子”,會把我變成壞人。為了不讓自己變壞,我就找借口、推責任、怨天尤人。
犯了錯誤,好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身上的原因,有些可控,有些不可控。我屢戰屢敗,可能是命不好(不可控),也可能是指揮不當(可控)。如果每次失敗,我都尋找可控的原因,例如,投入的兵力不夠、進攻命令下得太早,我就能把失敗變成改正錯誤的機會,這樣一來,我經歷的失敗越多,我就越強大。
尋找可控的原因,還能加強掌握感,我的抗壓能力也會加強。
而考察抗壓能力,重點就是看內控歸因(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這個心理素質。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叫做“歸因”。內控歸因,是專門針對壓力的。如果我遭遇了壓力,我把壓力的原因歸結到我能掌控的因素上,這就是內控歸因,定義如下:不良情緒事件的內在可控因素歸因。
內控歸因,是面對挫折,不灰心、不抱怨、不回避,而是想一想,我能做點什么。有這個特質的人,會越挫越勇,抗壓能力很強。在中國歷史上,這個特質最強的人是曾國藩。
1852年,曾國藩擔任“欽差幫辦團練大臣”,負責組建地方武裝,去鎮壓太平天國。皇上給曾國藩的任命,只是一道空洞的圣旨,皇上沒有給曾國藩一兵一卒,也沒給他銀子和糧食。按正常思維,曾國藩應該向皇上要軍隊,但他了解大清國的體制,知道要了也白要,大清國的軍隊,維護治安還行,打仗真不行。
按理說,大清國的軍事實力并不弱,從統計數字來看,大清國的軍人數量、軍費支出,和后勤物資,遠遠超過太平天國,打贏這場戰爭,應該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可是,大清國的軍隊條塊分割,只有皇帝才能指揮師以上的部隊。這種體制設計,可以防止軍人造反,但也限制了軍隊的戰斗力。
太平天國從廣西殺出來,一路攻城拔寨,幾乎戰無不勝,根本原因是清軍體制落后。按清軍的指揮模式,軍隊不能大規模集結,也不能協同作戰,只能靠小股軍人死戰,結果是一戰即潰,敗不相救、勝不相援
大清國的體制,積弊已久。曾國藩對體制既不報怨,也不摻和,為了解決問題,他繞開體制,自己籌集糧餉、招募士兵、選拔將領。他先建立一支體制外的軍隊,再率領這支軍隊,去打敗太平天國。曾國藩的辦法,是最笨的辦法,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整個過程,他花了11年。在這11年里,他經歷了一百多場戰斗,敗多勝少,屢敗屢戰,越戰越強。曾國藩的骨子里,有尼采說的那種精神: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
憑一己之力,曾國藩率領自己組建的民兵隊伍,收復了大清國的半壁江山。他的事跡震驚世界,西方史學家稱他為“遠東華盛頓”。如果大清國的體制合理,曾國藩的一生,只能正心修身齊家,沒機會治國平天下。
體制不合理,這肯定是問題,也會帶來工作壓力。換一個角度,這也許是機遇。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但不論什么時代,抗壓能力都是稀缺資源,發現抗壓能力的能力,是稀缺資源中的稀缺資源。其實,千里馬不常有,伯樂更加罕見。
而在實際工作中,考查抗壓能力,可以問一件倒霉事:上一次,你和別人合作失敗,是什么事情?你們為什么會失敗?
● 如果我列舉的原因,都是外在的、別人的原因,說明我沒有發現自己的終極價值,我的抗壓能力不強,責任心也不強。如果我把原因歸到內在的、不可控因素上,例如遺傳基因、家族血統、腦子笨、沒能力,說明我的抗壓能力強,但責任心不強,我是一個樂天安命、與世無爭的老好人。
●?如果我列舉的原因,是可控的自我因素,例如,不了解事實、不知道步驟、一時沖動、偶爾疏忽,說明我的骨子里,有尼采說的那種精神: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
了解到了什么是壓力,壓力的構造,怎么去識別和考察壓力,接下來怎么緩解壓力呢?如下:
1、 正視挫折;
2、 處理好可控因素
3、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4、 要成為一只打不死的小強
若非生活所迫,誰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華?